又一本年度十佳的书,或许是读过的十佳

读书31

有一些书,你看的时候忍不出要批他,但是只有一小部分的认同,也是一种痛苦,长歌当哭!

当然,今天要说的不是这本不存在的人写的不存在的书。

而是另一本。

读书32《寻找家园》。

夹边沟,一百个人的十年看过后,我觉得此生不欲再看此类书,但愿人间不再有此种事。

看了《山居杂忆》,《银元时代生活史》之后,又很想看这些回忆自传一类书。

有民俗的,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也是一种细微之处的历史吧。

毕竟寻常看到的历史都是宏大叙事,讲大事,大人物,大数据。

于普通人,于普通人之生活,总是吝墨。

虽然有些是讲高门大户,但作为民俗和历史的资料来读也很有意思。

证之红楼梦金瓶梅古典文学。

再则,中国人谁家五百年内没有一个牛人祖宗。

看看以前的人怎么活。

章诒和失之怨怼偏激,但抱着历史的同情之理解的宗旨吧。

试想如果我们自身去经历这些事,又会如何?

晦暗年代中,各自带旗袍去祝寿和为了拒绝官僚索花,半夜用开水浇死月季的篇章,也是写得特别出彩。

时代对于个人命运的碾压倾轧,在无可抵抗之中无言的反抗,那种生命的张力,特别动人,特别悲剧,特别具有感染力。

高尔泰的《寻找家园》评论里,很多人提到野夫。

我觉得野夫也是失之太怨。

而且可能文字功底的问题,我总觉得他的感情太过强烈,总溢出他笔端的控制。

如果拿他和高尔泰相比,高尔泰就是升级好几个版本的野夫,文笔太好了。

前面第一章梦里家山,讲童年的,还有习俗,到求学经历。

特别清淡,像水墨画。

以致我陷入高尔泰的文字中,直到惊雷响起。

讲到推木香的旧时代习俗。

那时候,无论农村市镇,香和柴米油盐一样,都是生活的必需品。

用来拜神。

由此才知古代,或者旧社会,原来香料是这么重要,而如此普遍。

印象里一直以为香是文人的,艺术的,统治阶级的,精英的。

没想过普通人也是有这么大的需求,这是个很大的知识盲点。

从潮汕地区拜神习俗来说,也真是柴米油盐一样的地位。

拜神这段,贴红纸之类,跟潮汕很像。

然后讲到拜神不知所请是哪位神仙?

“母亲”的说法也是很潮汕,敬神总是没错的,不管是谁。

“父亲”的说法就是儒家了:总不过是个象征,说到底只是求自己心安。

而“我”的想法,则让我想起所谓想成圣人想配祀,也不过是争那冷猪肉的笑话了。

在风水学说或者道家思想里,请神拜神,有时请来的是乱七八糟的妖精。

像拜关公,有时请来的是什么狐蛇黄鼠狼小鬼附在上面。

都是邪门歪道,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但是最终也是要你回报相应的东西,比如寿命阳气。

五通神之类就是代表,属于淫祠。

(儒家)有见识有执行力的地方官,上任就是除掉这个。

韩愈在潮州就是这样干的。苏轼在杭州,忘记了,好像也是这样。

大抵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或是原始信仰流播下来?而儒家反对鬼神之说?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不过官员能干掉公众祭拜的淫祠,却干涉不了私人祭拜,所以才有那种在家祭拜,最后惹祸上身的故事。

是传说是小说话本,是地方官嫉恨之处政绩之称道所为,是道家附邪之说?

究竟如何,建国后不许成精,姑且存而不论吧。

清道士一章,这种神棍,以前叫牛鬼蛇神,兼着巫医传统。

但巫的一面,似乎一概被扫除。

不知如何解释这种上身的行为。

许多回忆录讲到农村的习俗,我本身所在的农村,香港电影里面,都有这种行为。

但孤陋寡闻,还没有接触过相关的学术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资料。

以我本身来说,敬,而远之,但实在觉得迷惑。

很多传说,效验,莫辩真假,神秘莫测。

第一章最后,写到苏州正则艺专求学,遇到正确得可怕的唐素琴。

目光清澈明净,羚羊般活泼美丽的少女。

一出场就特别动人,先进带后进,很有女班长的感觉。

慢慢的,风雷在背后隐隐鼓动。

直到唐素琴和高尔泰各自被下放农场,时代的尘埃落下,一切都被剥夺和摧残得一丝不剩。

在天各一方的时候,唐素琴满天世界去信寻找高尔泰,或许是人在那种环境中,想要最后抓住一点什么。

到62年重见时,美好的女班长已经变得憔悴佝偻。

其形象之凄惨,让高尔泰打了个哆嗦。

二人虽然不能在一起,幸而80年代再见时,唐看起来好像又恢复了昔日的光彩。

当然,也恢复了正确得可怕。

高尔泰笔触幽默而又节制,写唐素琴写得真好!

高尔泰写辛安亭。“只是想知道。”

“他早已与世无争,日日闭门读书。

家里几个大房间,除了门窗全是书,从地板到天花板没空隙。

沙发背靠落地窗,只为了读书方便。

看着文弱瘦小、埋在深深的沙发里专心读书的他,很难想像,他曾为革命出生入死。

所著六十多本书都是教育学著作和普及读物,很难想像,他涉猎的范围会如此渊博。

经史子集,他如数家珍。《文心雕龙》很难懂,他只要几句话,就阐释得一清二楚。

我的专业是美学,说到中国美学史,他知道得比我多得多。

从彩陶甲骨铜器铭文,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得,袁子才《随园诗话》之失,再到蔡元培对美育的贡献,也如数家珍。

读先生的作品,才发现深入以后的浅出,硬是和一般的浅不同。

深入易,浅出难。

能浅出,才是真深入。

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襟怀。

“下笔情深不自持”者,如我辈,相形之下,只有自惭形秽。

我在兰大几年,他是我名副其实的老师。

我不是他惟一的学生,许多文科教师,都常负笈登门。

有学生知道而他不知道的问题,他就竭诚求教,问到完全明白为止。

有些东西,不是有关专家,完全不用知道,比如汉魏间蛊道巫术的异同,纳西族七星披肩的由来等等,他都兴趣盎然。

我问他知道了干嘛,他说只是想知道

这使我想起孔子的“学而”。不是上进的愿望,而是这种自为目的的求知欲,使他杂学旁收,成为通人,而又淡泊于人事,不求名利。”

书中关于敦煌,关于常书鸿,关于夹边沟,关于美学,关于人生,关于自由。

慢慢展开。当然国内出版,有好几章被删了,能出版就是万幸了。

高的文笔真的是少见的好,而且那种善于发掘,还有思想性,更加难得。

说起来,高尔泰确实性格古怪。

但是生猛。就像他自己说的是一头孤狼。

求真,求美。

对于生命,人生的美学,还是有功底的。

他自己说是野路子,但是从字里行间,和他的学习经历,其实都是下过一番工夫的。

尤其是讲到画画,说后来变成了工匠,苦练找回那种天真。

我觉得光这点就足够说明一切了。

很多人练成了工匠,但是没有意识到,只有少数意识到的,想要求变,到这里已经很了不起了。

如果求变成功,那就是大家的级别了。

很多人重点看敦煌莫高窟一段,夹边沟一段。

但是其实讲他童年,学画,还有几段感情,到海外之后的篇章,都写得很细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