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4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14.34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怎麼樣呢?”孔子回答說:“以德報怨,那用什麼來報德呢?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直”,就是不壓抑自己的怨氣。如果心中有怨,又含忍不報,那怨始終在心裏,總會有爆發的時候。

壓抑得就久了,可能爆發得更猛烈,不可收拾;或者終身未報,那一輩子憋屈,也不可取。

“以直報怨”,既不是要你以德報怨,也不是要你以怨報怨,而是要你順自己的心。我心裏不能忘記那怨恨,那我就報復他,就是以直報怨,報復了,這怨就放下了;如果我心裏已經放下了,沒有了怨恨,那我不報復他,也是直道。

報怨以直,是要你心裏沒有餘怨;報德以德,是要你心中還有餘德。如果你心中有怨,卻強求自己以德報怨,那反而是虛僞,是壓抑,不必要。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點半了,我們還是來繼續學習論語。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

論語《憲問篇》的第33章。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說的是什麼呢?一匹千里馬,也是良馬,最值得稱道的不是它的能力,它的力氣,一日跑千里是他的能力,更重要的值得讚賞的是它的品德。

爲什麼這麼說呢?這其實是一個評判規則,能跑千米是它的能力,有能力的人有沒有啊?可以說大有人在。

但是他這個能力能不能用到正地方上去,能不能對你好,能不能爲國家社會民族做貢獻呢?這是一個大問題。

比如我們說好馬,它不單是跑得快,而且平穩,就像你現在開好車,你開多快,你都感覺到很穩當,有安全感。

有些車比較孬,速度稍微快一點,就發飄了,你在裏邊害怕,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失控了,什麼感覺啊,它是不一樣的!

對一個好馬來講,遇到主人墜馬或者有什麼事,它會停下來,不安全,它也不讓你走。總而言之不是它有多快有多厲害,而是它要和你一起厲害,對不對?

對於我們來講,怎麼樣才能成爲千里馬,首先你要想成爲千里馬,你志向定下來,然後要有行動,光有行動,堅持兩天就算了,那也不行!要堅持,而且正確的堅持,不走錯路,然後一直勇猛精進。

那麼我們能力上的可以修到的,然後品德上對自己也要有要求。

毛主席過去一直強調年輕人說要❤️又紅又專,什麼叫又紅又專啊?

專是表示你能力比較專業,紅是你有好的思想品德,兩者結合纔是我們真正要的人才。

這裏面爲什麼我們要強調說要德才兼備啊?如果德和才兩者取其一的話,更要看中德,因爲德才是人行天地間的根基。

有才無德的人是非常危險的,他爲你所用的時候會創造出價值,但是一旦他出問題,整個就會因他而毀掉,是相當危險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中國的用人觀就是有德有才優先錄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無才無德一般使用,有才無德絕對不用。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的內容之後呢,我們今天再來學習新的一章。

這一章是牽扯到價值觀的問題,到底是什麼重要,什麼最重要,我們如何去對待對我們不好的人。

這裏面以孔子的以直報怨作爲儒家的開頭。當然了,相對應的還有道家的態度,還有西方聖經的態度,到底哪個對哪個錯呢?

我們一起來先看看原文,然後一起共同來剖析一下。

論語憲問篇的第34章。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或”,這裏我們多次見到了,就是“有的”的意思。有的人,沒有具體的指名道姓,不知道是誰了,但是知道有人這麼問過,或問或說,就有的人的意思。

有人問:以德報怨何如?就是我用恩德來回應他的抱怨,怎麼樣?來向孔子討教,

爲什麼有這樣的問題呢?這是因爲和孔子同時代有個老子,老子比孔子更要歲數大一點,而且也非常的有威望。

他提出的觀點就是以德報怨,有人就拿這個問題來像孔子討教,那您是什麼看法呢?是贊同老子的這個觀點啊,還是不贊同呢?如果不贊同,你有什麼相對應的策略和言論呢?

孔子就明確的回答說:如果以德抱怨的話,那麼你如何報人家的德呢?就是別人對你不好,你用好來回應他,那別人對你好,你應該怎麼來回應呢?

我想這句話是非常能夠直擊人心的,別人對你壞,對你不好,你用德來對待他。那別人對你好,你怎麼對待人家?

大家也可以都可以想一想,一句話,點出了對方的問題所在以後,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樣一說,問題就來了,那什麼叫以直報怨呢?什麼是直?

以德報德,大家都知道,就是你對我好,那我要對你更好。

中國有一句老話,大家非常清晰的知道,那就是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就是別人對我們有一點好處,我們都應該記在心裏面,而且要在機會成熟的時候,有能力的時候加倍的去報答他。

有的人在關鍵時候幫助了我,我們不能就這麼算了,記在心裏面,有機會就報答他。

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也沒關係,把這一份愛傳遞下去,用自己的行爲幫助更多的人,影響更多的人,這一點很重要。

再說以怨報怨,你對我不好,我就對你不好,我加倍對你不好,那是以怨報怨。

如果以怨抱怨,那麼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就是冤冤相報何時了,你對我不好,我也對你更不好,你對我更不好,我就對你更更不好。這樣一來二去,關係只會越處越差,越來越糟,那麼將會永無和解之日。

如果處在這樣的環境下的話,會怎麼樣呢?你會發現你的心永遠也平衡不了。你心裏面只有負面情緒了,你就很難有一顆正直的心,那是相當危險的。

咱再來說說直,關於直,朱熹說:至公而無私就是直。張居正說:不避私嫌而廢夫除惡之公典,就是直。意思是不要自己做好人,把公家懲罰惡人的法令廢除了。錢穆說:公平無私就是直。

這三位先生提到的大公無私、公平,還有提到正義,這些詞都是巨大的倫理問題。

每一個詞都都不好定義,說要大公無私。但是很多恩怨都是私人恩怨,和公家沒關係呢。

那怎麼樣算公平呢,別人對我不好是吧?我該怎麼報呢?報多少合適啊?這是牽扯到一個度的把握問題,我想把它定義下來真的是很難。

所以這裏給大家提供一個人的註解,我覺得還是不錯的,就是你心裏覺得應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不壓抑自己。

劉寶楠在《論語正義》裏,就是這麼講以直報怨的,他引用了誰的呢?吳嘉賓的注,這個人是清代的大儒,和曾國藩是同榜的進士,後來在太平天國的戰鬥中戰死。

吳嘉賓說什麼呢?直就是不壓抑自己的運氣,如果心裏有怨而不報,那怨始終在心裏,總會有爆發的時候,壓抑的久了呢,可能會爆發的更加猛烈不可收拾,或者終身未報,那一輩子憋屈,也不可取。

以直報怨,既不是要你以德報怨,也不是讓你以怨恨報怨,那是什麼呢?就是要順應自己的內心。

如果我心裏不能忘記那怨恨,那就要報復,因爲不出這一口惡氣我就渾身不舒、難受,我這一輩子就擡不起頭。這種時候就報復他,但是掌握度,別人打你一巴掌,你打人十巴掌,出了問題要注意度的把握。報復完了趕緊放下,別在心裏記一輩子,事很容易過去,但你這個心理負擔很容易會綿延很久,那纔是真正致命,過去就放下。

如果說剛開始我很憤怒,但是事情過去之後,我覺得也沒什麼嘛,覺得他不懂事,反正這個人心胸窄,我不和他一般見識,心裏面對他已經沒有恨了,那麼就是不報復他也無所謂。

他事後後悔了嗎?這樣做他不對?那是他的問題!我沒有怨恨了,所以說我也就不再報復了,這樣好不好?也好。

因爲雖然我們沒報復,看起來沒有出這口氣,但是由於我心中已經沒有這口氣了,所以報不報的又有什麼呢?

還是那句話,冤冤相報何時了啊!所以對於別人的怨,對我們的不好,我們要忘掉它,早點忘掉它,能直接忘掉當然好,如果不能直接忘掉,報復完以後趕緊忘掉,不要老是積怨在心。

別人對我們的德,我們也要永遠記在心裏。比如說關鍵時候有人幫忙。

我在最困難的時候,有一位爲戰友,我們007的班長,她當時花了三四天的時間來幫我梳理我的過去,讓我放下過去,面對未來。

所以說有了他那一次的對話,纔有我現在這幾年的一直孜孜不倦的去學習,去提升自己。所以我一直很感恩。

三四年過去了,馬上就四年了,我從來沒有忘掉過他,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我都會問候,然後發個紅包,199 、188.88來表達我的一點心意,我覺得這是有必要的。

關鍵時候的一句話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人生,人是要以德報德的。

講了那麼多理論,我們再來說一點案例。

在2020年4月1號的深夜,來自江蘇北部沭陽縣,有4個人失業青年,他們潛入了南京的一棟別墅裏去行竊,結果被發現了。

他們持刀殺害了屋主,德國人普方。這個人當時任中國中德合資公司亞星-揚州亞星奔馳公司的外方副總,就是這4個人把普方以及他的妻子、兒子和女兒全部殺害了。

案發以後,這4個小子18到21歲,兇手當即被捕,後被法院判處死刑。按說殺人償命,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事情並沒有結束。

普方,這位德國人的母親,從德國趕到了南京。在法庭上,這位母親看到了這四個殺人犯,不是那種窮兇極惡之徒,而只是剛剛成年不久的一幫小混混,或者說普通人,並不是慣犯,也不是惡犯。

而且這四個青年並非是預謀殺人。他一開始只是想偷摩托車,但換來的錢不多。看到這個廣告,得知玄武湖畔的精英御花園,是南京最高檔的別墅區,他們只是想洗劫一下,結果沒有東西偷,選擇了普方領居家。那普方一家察覺了行動,兩方言語不通,這幫人怕被別人發現,因此起了歹意,要殺人滅口。

瞭解了案情之後,普方的母親做出了讓中國人覺得都不可思議的決定,就是她寫信給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死刑,爲什麼呢?因爲德國沒有死刑。而且即便讓他們死了,普方這一家四口,老婆、孩子,有兒子有女兒,也不能活過來。

對於普方的母親來講,我想這也叫以直報怨,她已經放下了這4個孩子殺害自己兒子的惡行,而是理解他們也不容易,並不是存心作惡,應該可以放他們一馬,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

但是,江蘇省高等法院沒有接受普方家屬的求情和嫌犯的上訴,按照中國法律維持了死刑判決。中國法院做的對不對呢,應該說是對的。

爲什麼?這符合張居正說的那句話:不避私嫌而廢夫除惡之公典。

如果殺人不償命,這一家庭可以原諒,那其他家庭能原諒嗎?

很多人看到,既然殺人都不致死,那麼我是不是可以動不動殺個人玩呢!那是很危險的,對於整個社會它是不利的,所以國家依然維持原判。

在南京的德國人,設立了紀念普方一家的協會,以此致力於改變江蘇貧困地區兒童的生活狀況。協會用募集到的捐款爲蘇北貧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學費,希望他們能夠完成中國法律規定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爲他們走上自由而充實的人生道路創造機會。他們說,如果普方在世,他一定是第一個參與這項公益活動的人。

那這一塊來看,就是德國這個人有點以德報怨的意思。當然了,也是以直接報怨的表現。能夠有這種精神是相當不簡單的,這也是需要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他們這樣的胸懷,所以以直報怨纔是我們真正應該有的態度。

講完這個故事,再給大家講另外一個故事,唾面自乾。

這也是一個對待別人怨的故事。

中唐以後,中國有一個很著名的人物叫婁師德。

他在中央爲官,他的弟弟將到代州去任太守,做地方官。

上任之前,弟弟向他辭行,婁師德說:我們婁家受國家朝廷的恩惠太大,我倆兄弟們現在都在做官,一般人會批評我們世家公子比較驕傲,傲嬌,你出去做官,千萬要認清這一點,多多忍耐,不要爲我們婁家丟人。

他弟弟就說:這點我知道,如果有人要向我吐口水,那我就自己擦掉算了,我也不去報復他,打擊他。

婁世德說:這樣做還不夠,你把它擦掉,還是有怨,給人家難堪。

弟弟說:我懂了,我就讓它在臉上自己幹了。

婁師德才說:這就對了!

這是什麼呢?這就是以德報怨,好不好啊?要看你怎麼看!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就有多大的修養!

想一想我們普通人,別人朝我們吐一口唾沫,你恨不得打他三拳,打的他滿地找牙才能解心頭之恨,你憑什麼呀?你侮辱我!一般人做不到這樣的修養!

那他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因爲人家身居高位,該有的都有了。對自己的修養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實也是通過這樣的舉動,來告訴自己修德修身的功夫。

別人因爲我們身居高位而嫉妒,還有不滿情緒,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說你再以牙還牙,睚眥必報,那麼會激起更大的憤怒,這樣的話讓他們心裏好受一點,各自都能夠過得去,這是一種修養的表現。

而事實上大家想一想,他是太守,身居高位,誰敢去吐他唾沫,我相信沒有人敢。難免會遇到一些爭權奪利的事情,他忍一忍讓一讓,或者採取相應的辦法,這個事也就化解了。

所以關於如何對待怨,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應該怎麼辦?

這裏面最好的我也比較認可的,就是以直報怨,就是你認爲應該怎麼辦,我們就按照這個辦法來,不要壓抑自己。如果你對他的怨也報着很大的怨,那就不妨報一報,把握度。如果說你已經放下了,那麼你以德來報怨也未嘗不可。

但是最好不要過分的以怨報怨,否則的話關係只會越來越差,對我們沒有好處。

我們要能夠明辨是非,能從更高維度上來看,更高的格局上來看。當你站得高了,你的心胸大了,可能有些事兒都不叫事兒了,這樣的話我們心就會平靜很多。

否則恩恩怨怨老是記在心裏面,我們全部是負面情緒,那你如何過好你的日子,別人怎麼樣是別人的事情,我們怎麼樣纔是最關鍵的。

好了,時間也到了,這章就到這裏了,明天早晨6點半,我們來繼續學習下一章。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爲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就是孔子晚年有一天也感嘆說,沒有人瞭解我啊!子貢說:怎麼可能呢,大家都那麼尊重你啊!孔子說,你們知道我我有什麼好值得稱道的地方嗎?一不願意天,二不尤人,第三是下學而上達,能夠真正懂我的人只有上天。

這到底這裏麪包含着什麼深意呢?我們明天早晨6點半了,一起學習和探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