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止拼妈,还拼奶奶和姥姥

现行教育“军备竞赛”,首要项目是拼妈,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观点了——父母是孩子的起点,父母的素质奠定了孩子能到达的远度、深度和高度的基础。

但为啥我们不怎么说“拼爹”了呢?

原因大概有三:

第一,因为当爹的首要成功就是为孩子找个优秀的妈,功力深厚的妈,好妻至少影响三代人。

方言俗语里“种不到好地一季子,娶不到好妻一辈子”,还不足以说明“好妻”的重要性。

第二,现代社会学上的“母职惩罚”,就是指女性当妈之后因大量时间精力转向家庭、孩子,职业发展上会大受影响。

与之相对的,是“父职奖赏”:当爹的往往会因为父亲身份让人觉得更踏实、靠谱,从而在职业发展上更加得利。

一句话,社会客观要求女性更家庭化、男性更社会化。

第三,女人的母性使然。

现实生活中,但凡跟孩子有关的事项/话题,妈出来说话/做决定的绝对占绝大多数:学校家长会上,课外班接送、守候的,大多都是妈妈,很少见到爸爸。

大概率上讲,当妈的总是照顾孩子更多一些,主观客观上造成的结果就是教育孩子的重任往往落在当妈的身上,孩子的事情基本都是当妈的拍板。

岔句题外话:课外培训机构要想成事儿——提高签单缴费率——让当妈的觉得好,这事儿基本就没跑儿了。

既然爹在具体、实际的家庭教育中不占主导,讲拼爹,就不如直接了当地说“拼妈”,后者更切中肯綮。

可在长期陪娃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更为隐蔽又有趣的现象:

现行教育不止拼妈,实际操作中,还要拼奶奶和姥姥。奶奶和姥姥在家庭教育中,也功不可没。

为啥这么说呢?

如今的社会分工,女性除了顾家外,往往还有工作要做。孩子需要辅导陪伴用力时,当妈的在职场里也是正当年,是岗位上的中流砥柱,分身乏术之际,就得奶奶或姥姥顶上。

那些有想法又有办法的奶奶或姥姥,早已不是只管做做家务、照顾一下家人生活这样做一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事儿了。

她们在夕阳红里继续发挥余热,在承担过社会职责后,又回归家庭,贡献自己的学业专长、聪明才智给孙辈,助自己子女事业、孙辈学业一臂之力。

说到底,这是奶奶姥姥们轻车熟路再次履行母职的结果。

她们哪怕不懂兴趣班那些专业知识,不像很拼的妈妈们那样自己把知识也重学一遍,可她们懂孩子,懂教育,又认真用心,照样能把老师的要求完美地诠释在孩子的行动中。

生活中稍一留意,就会发现那些牛娃背后都有个牛妈,甚至还有很牛的奶奶姥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何况那些妈妈奶奶姥姥们还都躬身入局,高能量加持家里那个本来就天资聪颖的娃呢?

说到这儿,我想,下一篇是否要写“论找个好妻的重要性”或者“论女性教育的宏大影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