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雲報道:接入而非擁有,洞悉雲計算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科技雲報道原創。

 

隨着雲計算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共享經濟的理念不斷爲人們所理解和接受。雲逐漸由一種技術,演化成了一種商業模式以及一種經濟學現象。Joe Weinman在其著作《雲經濟學》一書中,創造性的提出了“Cloudonomics”一詞,首次從經濟學的角度,展示了雲計算的經濟學原理。

在IT領域,雲計算的理論淵源大約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與人工智能幾乎同一時期誕生。1961年,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人工智能”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被業內稱爲“人工智能之父”)曾預言:“有朝一日,電腦運算很可能會成爲一種公共資源,就像電話系統已成爲公共事業一樣。”

 

與人工智能同根同源 雲計算催生分享經濟新模式

在英文中,“公共事業”和“效用”都是用同一單詞Utility表示,因此麥卡錫這一思想後來也被稱爲“效用計算”。在“效用計算”概念提出後,一些公司就購置了大量計算機,爲用戶提供一些和今天的雲計算看上去有很大相似之處的服務。但由於當時互聯網尚未出現,所以這種模式成本很高,可以服務的範圍也十分有限,因此並未展現出具有影響力的規模效應。

 

直到互聯網的出現,以及並行計算、分佈式計算等技術的成熟,“效用計算”的概念纔開始被人們所理解,並以雲的形式重新呈現在人們面前。2006年,谷歌推出Google 101計劃,並正式提出“雲”的概念。此計劃最早只是谷歌高級軟件工程師比希利亞的有一個教學設想,其初衷是設置一門課程,着重引導學生們進行”雲”系統的程序開發。

 

但不經意的一個舉動或許就可以創造歷史,隨着計劃的不斷推進,最終促成了Google與 IBM 的合作計劃,將全球多所大學納入類似Google的計算”雲”中,而IBM也一直希望部署”雲”系統來爲企業客戶提供數據與服務,二者一拍即合。在這個過程中,雲計算開始被人們認識,其價值也開始被開發出來。很快,亞馬遜、微軟等巨頭都開始加入到了通向雲端的行列,一個新的時代意外地被打開了。

作爲一種新型商業模式,雲計算將IT基礎設施作爲一種服務去售賣,其模式看似簡單卻暗藏着大生意。用戶可以便時、隨地、隨需地從池中獲取資源,這些資源能夠快速供應、交付,並且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資源的工作量和用戶與服務商之間的互動成本。根據“雲經濟學之父”喬·韋曼的觀點,古羅馬的公路網絡就是某種意義上的雲。更有趣的是,古羅馬的道路網絡分爲公共道路、鄉村道路和私人道路,這似乎正好對應雲計算中的公有云、社區雲、私有云。

關於雲計算的經濟學,喬·韋曼提出了三個核心定律:

1、公共服務的成本看似比較高,但是其實成本很低。

2、按需提供資源,勝過預先估計。

3、總和分峯值,絕不會大於峯值的總和,企業的資源部署必須考慮需求的最大值。

當然,雲計算這樣一種全新的IT資源利用形式,也具有很多獨特的經濟特徵。這些經濟特徵讓整個商業的生態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也讓雲服務的提供者、使用者在治理、競爭等方面出現了很多不同於傳統企業的特徵。

 

雲計算五大經濟學特徵 “接入而非擁有”突顯共享理念

雲計算第一個經濟特徵是,將雲服務使用者的固定成本轉化成爲可變成本。從經濟學上看,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這兩類成本的屬性存在很大差異。固定成本通常是一次性、大量的投入,而可變成本只有在業務、生產和經營真實發生時纔會產生。相比固定成本,其投入的規模較小,並且回收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過去,企業IT資源主要依靠自行購買、維護和管理,因此它們在性質上是固定成本。而云計算出現之後,這些IT資源變成了按需購買、按量付費,因此其性質就轉變成了可變成本。這一轉變看似微小,實則對意義重大,能夠充分降低雲計算的應用和普及門檻,促進中小創業企業的發展。

 

一項關於歐盟的研究也印證了上述論斷,如果雲計算的普及速度較快,並讓歐盟企業的固定成本降低5%,那麼短期內整個歐盟的中小企業數量將會增加37.86萬,同時增加258.76萬的就業,而在長期內,則會讓中小企業數量增加43.10萬,同時增加151.91萬的就業。

 

雲計算第二個經濟特徵是,它具有很強的規模經濟特徵。雲架構需要搭建很多基礎設施,其固定成本支出十分龐大。而當這些基礎設施建成後,後續進一步擴張所需的邊際成本則相對較小,這決定了這一產業具有很強的規模經濟特徵,隨着雲服務提供者規模的擴大,其平均成本將會呈現迅速下降趨勢。

 

雲計算第三個經濟特徵是,它具有很強的網絡外部性,雲服務的使用者會更加青睞於那些用戶更多的雲服務提供者。對雲計算而言,很多雲計算的使用者都希望在雲上與業務夥伴開展合作,並在雲端分享文件和信息,這使得雲計算的使用者們更傾向於選擇那些使用者更多的雲平臺。從雲服務提供者的角度看,只有當用戶達到一定規模時,纔會願意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

 

網絡外部性支撐了整個雲服務市場的規模迅速擴大。對於雲服務市場來說,它一旦啓動就會產生明顯的“滾雪球”效應,更多的用戶本身會進一步吸引更多的用戶,整個市場會迅速膨脹。其次,它決定了率先進入雲服務市場的企業就更容易積累起更大的優勢。

雲計算第四個經濟特徵是,部分雲服務供應者正在表現出平臺化的特徵,這一特徵對於雲服務提供者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一方面,和所有其他的平臺一樣,雲平臺會讓雲服務本身的網絡外部性更爲強化,另一方面,由於雲服務提供者掌握了其使用者的活動場所,因此先天地就擁有了對其接入權和數據的掌控。

雲計算第五個經濟特徵是,它是一種面臨着需求不確定的擁擠品。和電力類似,雲計算在不同時間段的需求是不同的,可能會出現波峯和波谷。面對這一特徵,雲服務提供者需要根據供需狀況來調整價格,在一些條件下甚至需要採取一些更爲直接的方法來調節供需。

除了以上微觀特徵外,雲計算還有一個重要的宏觀特徵,即它是一種“通用目的技術”,這類技術的應用並不侷限於某個特定的領域,而是在很多領域都可以用。“通用目的技術”對於經濟的拉動並不能單獨看它的產值,而是要看它對其他各個產業的拉動。

雖然從現在的產值看,中國雲計算產業也就1000億左右的產值,但如果考察其經濟價值,可能要遠遠大於這個數字。根據學者的測算,從2010-2020年之間,雲計算的普及總共可以讓發展中國家的GDP增加8.5%,讓發達國家的GDP增加10.2%。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雲計算對於經濟的拉動尤爲被各國所重視。

如今在IT領域,雲計算正在表現出強大的經濟活力。“接入而非擁有“的理念,正在不斷的爲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就像19世紀電力的發展引發了電力革命一樣,雲計算的未來也必然會向“水”和“電”一樣,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人們提起雲計算,將再也不會感知不到它的存在,雲計算的未來,將必然是陽光燦爛。

【關於科技雲報道】

專注於原創的企業級內容行家——科技雲報道。成立於2015年,是前沿企業級IT領域Top10媒體。獲工信部權威認可,可信雲、全球雲計算大會官方指定傳播媒體之一。深入原創報道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