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0每日美文閱讀和英語學習(第374天) 英語學習 美文閱讀筆記

英語學習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Will Be Adapted for Screen

Netflix is adapting Colombian author Gabriel Garcia Marquez's iconic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into a series.

"This marks the first and only time in more than 50 years that his family has allowed the project to be adapted for the screen," Netflix said Wednesday.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which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Spanish in 1967, is perhaps the best known work by the Nobel prize-winning author.

《百年孤獨》

Netflix正在將哥倫比亞作家加布裏埃爾·加西亞·馬奎茲(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經典作品《百年孤獨》改編成一個系列。

Netflix週三表示:“這標誌着50多年來,他的家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允許將這個項目改編成銀幕。”。

《百年孤獨》最初於1967年以西班牙語出版,也許是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最著名的作品。

The novel is set in the fictional "Macondo," which was inspired by Marquez's hometown in northern Colombia.

Chilean poet Pablo Neruda said that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constituted "the greatest revelation in the Spanish language since the Don Quixote of Cervantes."

Marquez was a treasure to the Colombian people.

When Marquez died at age 87 in 2014,

Colombia President Juan Manuel Santos declared three days of national mourning, and ordered flags to be lowered to half-staff across the country.

小說以虛構的“馬孔多”爲背景,靈感來自馬奎茲在哥倫比亞北部的家鄉。

智利詩人聶魯達說

“百年孤獨”構成了“自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以來西班牙語中最偉大的啓示。”

馬奎茲是哥倫比亞人民的財富。

2014年,馬奎茲去世,享年87歲,

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宣佈全國哀悼三天,並下令全國降半旗。


美文閱讀筆記

㈠懸崖當前,那些體積、重量龐大的動物會心生恐懼——趕緊止步。然而,蒲公英的種子縱身躍下懸崖,會由此發現一個新的天地,然後紮下根來,開花、繁衍。一粒塵埃、一枚羽毛,也會獲得重新起飛的機會。


我喜歡看這些輕微、渺小的事物,在巨大的危險面前起舞、飛翔。

㈡竹子常常要彎下腰來減輕風的壓力,但風不會永遠在吹,而竹一直生長,越長越堅韌。


有一位朋友的家中高懸三個大字:“水葫蘆”。我問這三個字的出典,他一聲不響地端出一盆水,把一個小小的葫蘆擺在裏面,表演給我看:他伸手把葫蘆的一端按下去,另一端立刻翹高。他在葫蘆的中腰加力,把它壓進水底,它立刻換個地方再冒上來。這水中的葫蘆是那麼堅韌,那麼安靜,那麼有自信心,無論壓力從哪個方向來,絕不消沉。“這就是我的人生觀。”我的朋友如此解釋。

㈢父親是一名泥瓦匠,每天在勞務市場等活幹。每年假期,我都要隨父親去幹活,一來爲父親添把力,二來可以鍛鍊一下自己。


勞務市場裏,各種各樣的工種都有,大家都等在那裏,也就有了等待中的千姿百態。有的幾個人坐在一起,把帽子往後一拉,坐在那裏打牌。有的幾個人圍坐在一起,抽菸聊天。也有坐在馬路邊靠着樹睡覺的,在一起嬉戲打鬧的……畢竟是一座小城,沒有那麼大的勞務需求量,因此,競爭很厲害。但不得不說的是,別人接到的活少的可憐,可父親的活卻是一個接着一個。不能否認,在泥瓦匠裏面,父親的手藝是排在前面的,這或許就是主要原因吧。


來勞務市場次數多了,漸漸和工友們熟悉了,沒活兒的時候,我也喜歡和大家坐在地上聊天打牌。


可父親對我要求很嚴格,不讓我和大家玩,幾次等活兒時聊天打牌被他撞見,都被他瞪着眼睛拉了起來。每次,我都要和父親吵幾句:“在這裏等活兒,沒有啥事兒,我就和大家坐一會兒聊天吹牛,也沒有耽誤幹活,怕啥呢?”


一天,父親又因爲我坐在角落裏睡覺把我訓斥了一頓。這一回,我生氣了,收拾工具回家了。


晚上,父親從勞務市場回來,看見我坐在院子裏生悶氣,便對我說:“兒子,爸先問你一個問題。”我擡頭看了他一眼,沒有吱聲。


“這些年你也看到了,爸的活兒總是比別人多,你說爲什麼?”父親問我。


“你乾的時間長了,手藝好,自然找你的人就多了。”我不耐煩地說。


“你錯了,勞務市場上的都是流動客,回頭客基本沒有,誰知道我手藝好與壞呢?”父親說。


“那你說,爲啥你的活兒多?”我有些不服氣地問。


“那是因爲爸在勞務市場裏,站有站樣,坐有坐相,不像那些工友那樣東倒西歪,睡覺、打牌……”


這又能怎樣?我心裏有許多疑惑。父親笑了:“兒子,你記住,你的形象就是你的名片。許多客戶告訴我,找我幹活,是因爲看我第一眼就感覺很踏實,值得相信。”父親說完,眼神裏充滿了驕傲。


我的腦海裏突然間閃現出父親在勞務市場的一幕幕形象,是的,他從來都是站有站樣,坐有坐相……你的形象就是你的名片,看似生活中一個普通的道理,仔細去品味,裏面卻有許多人生哲理。從此,我把它作爲我生活中的指導。也正是這個指導,讓我大學畢業後在職場中如魚得水。



㈣在景德鎮的一座小山上,我見到小許的工作室,是三間荒僻的平房,沒法裝空調,夏有酷暑,冬有嚴寒,而相比於冬日的嚴寒,小許寧可忍受夏天三十七八度的高溫,原因只有一個,夏天,水更軟,和出的瓷泥更爲溫潤輕透。嚴冬和出的瓷泥是寒而澀的。小許在景德鎮的生活極有規律,早上6點起牀,7點開始做事,拉坯、晾乾、畫釉,不知疲倦地工作到晚上10點。


  我去的那天,她在爲花瓶和水杯、碟子畫圖案。做好的素坯已經晾乾,她正一筆筆往上畫牡丹、野菊、金魚,從河流的深處往上生長的水草。這些充滿自然生趣的事物,一一攀附在花瓶的瓶口,茶壺的壺蓋與壺身的銜接處;攀附在小小的豬口杯上,攀附在盛小菜的荷葉碟上。碟子都有捲起來的邊,彷彿能撩動一片新葉生長起來的鮮嫩、伶俐、快適的精神。荷葉碟上繪有家常品種的金魚,鼓眼泡、鶴頂紅,魚身是變幻莫測的橙紅與橙白,頭背與尾鰭之上,撒有少許鮮紅與亮黑的斑點,是我們這代人平房水缸裏常養的土金魚。畫在一片荷葉上,竟也有“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的韻味,而古老家常的金魚品種,此刻竟勾起我對童年的無限追懷來。


  小許是臺灣人,15歲時拜90歲的老師學藝做瓷,光是揉泥就足揉了3個月,“手糙如35歲,手臂足有現在的兩倍粗”。成年後留洋學版畫和油畫,之後,她來到景德鎮,只一眼,就被這裏的青瓷和釉下彩迷住了。她開始留下來畫瓷、燒窯,就像一尾喪失記憶的鹹水魚重新遊進了海洋,那些不可預知的壓力和風暴,在找尋到歸宿的喜悅面前,都可以忽略不計。


  在做瓷畫瓷的十幾個小時裏,只有拉坯機發出過沙沙的聲響。小許曾說過,拉坯要的是一口中氣,越是拉大坯,中氣越要充沛,開口閒聊,中氣就不足了;把釉彩畫到素坯上,也要有全然的信念和執着。狀態一般時,做二三十件瓷,可能只有一兩件如意,其他不滿意的,小許都會用榔頭砸掉。


  因此在畫瓷之前,小許會斂神靜氣,用毛筆寫兩首小詩。她倒很少抄現成的唐詩宋詞,那些大白話一樣的小詩,像露珠一樣透明天真的閒情,完全是她當日心情的寫照,比如:“鼻頭微微出汗/才知已是早夏/七彩花葉濃了/南風便引我入園。”格律並不工整,書寫在碗碟上,卻是那些閒遊的金魚和誘人的瓜果們最好的陪襯。


  小許畫瓷燒瓷時,她在上海開的瓷器店就暫由她弟弟看管,那是文藝青年們到上海的里弄必去追慕造訪的景點。見不到女主人,喝不上她親沏的茶,拜訪的興味好像也淡了不少。小許的弟弟就淡淡地笑:“姊姊再有5天就回來了,你可等得?最近她畫了很多南瓜花。”


  還真有人到蘇杭一帶轉個三四天,臨去時再回上海,就爲從小許手上買一對碗,或一對豬口杯,看她只以一小截棕麻繩、印有她書法的一小片牛皮紙,以及青花圖案剪成的迷你斗方,把那碗杯捆紮成藝術品。那正是江南已近失傳的捆紮手藝,也是當年老上海精細生活的靈魂,現在,它在一名臺灣小女子手中復活了。

 也是奇怪,小許一回來,滿架滿屋的瓷器彷彿都活了,你買一個花瓶、一個碟子,小許都記得醞釀這種器形、這種圖案的種種心緒,她就成了一個“講故事的人”。或許有一天,她會把這些故事寫成書,配上她滿手都是泥巴和釉彩的照片。

瓷上的旖旎風情,都誕生於不計成本和充滿汗水的勞作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