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是什么?是前三个月的要死要活,半年后的满血复活

作家贾行家在一次公开演讲的时候,说过要把他的知识课程每天更新,并且长久持续坚持做下去。

他为什么要当众立誓言,因为坚持无论对谁而言,都算不上是简单的事,尤其是在以零为起点的时候。当众许下的承诺,被遵守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生活中很多人会很困惑,第一,没有真正公开的场合,可以让自己立誓言。第二,坚持是件违背本能的事,有努力培养好习惯的心,没有坚持到成功的命。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计划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处理电子邮件,刚坐下,想起有个快递没拿。

起身出门拿了趟快递,回来的路上,觉得自己应该再买个其他东西,逛淘宝之前,打开推荐。

于是,逛了个个推荐,看了每家评论,犹豫了五分钟,下单的时候是一个小时之后。

就这样时间缩水了一半,精确到分钟的计划几乎打了水漂。

心一横,不如破罐子破摔,干脆放弃计划,刷会儿抖音。

坚持这件事,轻易被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事替代。计划被一再推迟,延期。

坚持不下去的想法,像一个时间黑洞,不断吐噬被我们浪费的时间,直到我们彻底妥协,缴械投降。

被操控的人,恶性循环,成功上岸的人,掌控主动权,翻身农奴把歌唱。

其实坚持这件事,有它独特的方法论。

坚持有一个完整的周期,周期分三阶段。三个阶段的大前提是每天持续行动,懈怠任何一天,方法无效。

反抗期

反抗期是三阶段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失败率是42%。这个阶段可能的反应都是:

天天事那么多,今天不如停一天;坚持了一两天,没动力了;

我坚持不了,不如算了;

每当懈怠的时候给自己定一个习惯引力,用意志力操控它。

选择一个习惯,持续有效行动,不论程度大小,有行动就可以。

《微习惯》的作者,想要锻炼身体,但又不想去健身房,不想跑步。考虑再三,他决定先行动,每天一个俯卧撑,因为目标很简单,实施起来方便快捷,就坚持下来了。

有人说,每天一个有什么作用,有氧运动要达到30分钟才有效果。可能每个人都会这么想,于是,计划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作者却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开始了计划,过程太轻松,导致每次一个俯卧撑之后,身体的惯性劝慰他再来一个。

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叠加中,竟不知不觉的坚持了下来。他的人生被点亮,成功的喜悦在身体和心理得到了满足,最终实现了逆袭。

此后,他把这种方法复制到阅读和写作方面,都得到了成功的验证。

坚持的开始和结束是个良性循环,只要撑过第一阶段的反抗期,已经成功了四成。

不稳定期

这个阶段的失败率40%,也是关键的时期,但这个阶段相比之前,已经可以朝向系统化了。

可以建立一个习惯机制,只做计划之内的事,不被其他干扰。

下了班,想回家看书,同事约去吃饭,吃完饭回家,喝的烂醉,把计划丢到脑后。

没有定制习惯机制,很容易被扰乱计划,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规定一个时间段,固定的地点,做法,认真执行,如果有突发情况,推迟也不能放弃计划。

适应习惯的节奏,把行为镶嵌在生活里,达到时间一到,不做这件事,浑身不自在,这样就距离成功不远了。

倦怠期

这阶段是最后的反抗,也是亮明底牌的时候,失败率虽然低到了18%,关键程度却跟之前不分伯仲。

不过是经历过前两个阶段,有了过程和规划的双重塑造,有了底气,却也最容易泄气。

朋友工作了一年,任劳任怨,没有加薪,没有升职,甚至没有表扬。

持续的坚持,没有反馈,心理的不满足失去了意义感,不免有倦怠。

这时候增加灵活的变化,会让坚持有持续的动力。

如果减肥,每天变化菜谱的花样;如果读书,每天换不同品类;如果练听力,每天跟不同的事结合在一起。

用不影响大方向的小改变,增加坚持的成本,提高坚持的时常。

三个时期是一个从坚持到改变的周期,适应这种周期,长期循环,做到不用大脑思考,就能行动。

但是,所有坚持的前提除了不间断努力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有太高的期待。

作家马德说过一段话:

“我慢慢明白了为什么不快乐,

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

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深刻,

游一次泳期待它让我瘦下来,

发一条短信期待它被回复,

写一个故事期待它被关注,

说一个心情期待它被安慰……”。

事事有期待,会扰乱自己的节奏,期待越多,幸福感越少。

闷声努力,前三个月无数放弃的念头要死要活,半年后悄然收获满血复活。

给一朵花浇水施肥,馥郁的香气,总会有一天会飘到你的窗前。

你的坚持要有持续的锋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