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就像存觀點

現代社會,什麼最重要?毋庸置疑是錢,生活裏百分之九十五的焦慮都是金錢焦慮。

剩餘百分之五,是像馬雲這樣不缺錢,卻在爲能不能持續不缺錢,而焦慮的人。

兩個階層,看似是金錢上的巨大不對等,實則是思考方式的差異。

就像《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書中說的那樣:有錢人讓錢幫他們辛苦工作,窮人辛苦工作賺錢。

1.

上班族想靠販賣時間獲得財務自由,基本不可能,賺錢的方式決定金錢的數量。

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一個小男孩,在冰淇淋店,店主在他的脆皮甜筒上放了一個冰淇淋球。小男孩興高采烈往門口走,手裏的冰淇淋在融化,一滴一滴的滴在他的小手上。

“啪”一聲,冰淇淋掉在了地上,小男孩開始哭,你上前帶他回冰淇淋店。此時,他看到一個三色的冰淇淋,指着說:“我要那個”。

作爲一個有愛心的成年人,爲了能哄小朋友開心,你會慷慨地給他買三色冰淇淋嗎?

也許你會說“會”,但很多經過深思熟慮的人,都說“不會”,爲什麼?

因爲就算重新買一份,小男孩面臨的事情還是失敗,一個冰淇淋球都搞不定,三個冰淇淋球明顯超綱。

賺錢的邏輯也是如此,除非能管理好已有的,否則很難得到更多,人無法賺到認知以外的錢。

一個人的認知是他走過的路,見過的人,看過的風景。

2.

認知的積累形成個人的思考方式,個人的思考方式變換成獨特的觀點,觀點的輸出打造完美的個人魅力,魅力的展現完成財富的積累。

不要覺得自己怎麼想不重要,想法永遠是行動的前提。

存錢就像存觀點,永遠的多多益善,觀點是認知的總合,錢是觀點的變現。

所以,你會發現善於賺錢的人,善於管理自己的錢,能達到錢生錢的目的。不善於賺錢的人,會越來越貧窮。

不是賺錢的方法不對,而是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

一個人的賺錢能力體現於個人社會價值,你能爲社會做出多少工資,社會反饋給你多少報酬。

但這種貢獻僅注重正向的價值,如果一個人利用法律漏洞,非法實現了財富的快速積累。那麼這筆不屬於你的錢,遲早會帶你走入深淵,萬劫不復。

慾望對金錢來說是個極端問題,適度追求有益生活品質,過度追求影響心智。

3.

最近,我發現一個現象,那些進入財富自由區的人,普遍在不同程度的影響他人。

簡而言之,就是你服務了多少人,影響了多少人的思維方式?

把自己的所得分享出去,轉化成別人補充生活的能量,你的價值就是被你改變的人的價值。

我很喜歡一些知識內容方面的創業者,他們博學,善於總結,善於分享。更善於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到讓別人同樣感興趣,這是一種信任,由人格魅力引發的信任貨幣。

巴克明斯特·富勒曾說:“生活的目的,是爲我們這個時代及後代增添價值。”

這是個一舉兩得的事情,分享知識,解決別人的生活焦慮問題,自己獲得滿足,同時又可以賺到錢。

馬雲有一個觀點,就是他不在乎錢,這句話說起來有些“凡爾賽”,但結合實際情況,的確有很高的可信度。

因爲馬雲足夠有錢,他的財富讓他直接跳過普通人渴望金錢的第一階段。

進入到利用錢生錢的第二階段,對互聯網未來發展的敏銳洞察,讓他的思維跑贏了絕大多數同齡人。

他的認知讓他坐上快車道,一路加速,奔向財富終點。

互聯網時代,一批一批的年輕人,前赴後繼的想搭乘順風車。但能到達終點站的人屈指可數,不是時機不對,而是認知不同。

想快速致富的想法,裹挾着新一代年輕人的心,想努力的心有,想賺錢的心更有,但賺錢背後的邏輯思維,不一定每個人都有。

有錢人會不怕承擔風險,因爲風險都在計劃內,冒有計劃的風險,自負盈虧。

他們永遠相信,虧的錢,自己可以再賺回來。

這是一種能力,像小時候的零花錢,有人日積月累成不小的一筆,最終換取心儀的東西。

有人則及時行樂,只能享受當時的小快樂,得不到大滿足。

人生是一個大的儲蓄罐,我們不斷重複的動作就是往裏面投擲觀點,讓時間把沉澱成財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