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裏的房子不住,在孩子讀幼兒園後,爲什麼還是選擇回小縣城生活

車曉慧是我表姐。

這個春天裏,她和老公帶着上幼兒園的女兒,舉家從東南沿海的二線大城市搬到了一個小縣城裏,開始新的生活。

工作的地點比較偏僻,到二線城市已經買好的房子要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到一個現在所住的小縣城要半個小時左右。

和很多普通工薪家庭一樣,夫妻兩沒有多少存款,在一線城市還是二線城市買房,綜合考慮經濟情況和工作地點,只能把房子買在了二線城市比較偏遠的地方。

“在前幾年房價還沒有飛漲的時候,我們買了房,想着和大家一樣把家安在二線城市,讓孩子將來在這裏讀書生活。”

女兒出生後,沒到上幼兒園的年齡前,曉慧和老公在單位旁邊租房子住了幾年,基本只有週末纔回自己買的房子。

雖然單位到已經買好的小區直接通勤時間很長,但是隻是週末纔回去去,夫妻倆覺得也還可以接受的。

直到去年女兒上了幼兒園,在小區附近的幼兒園上學,退了租房,曉慧和老公纔開始了真正的魔鬼通勤生活。

“每天早上6點55分出門去樓下坐班車,8點半左右到單位,每天下午四點半下班,但晚上路上車比較多,一般到家就6點多了。如果加班錯過了班車,那就沒有辦法回家了。”

“不用租房的的日子裏更加辛苦了。”

按照夫妻倆的規劃,女兒到了上幼兒園就搬回來小區住,小區有個師資條件不錯的幼兒園。沒開始通勤之前,他們的設想是非常完美的。

本來以爲通勤時間變長的一天,就代表自己的私人時間變多,在路上的時間很長,也算是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立的時間,她可以有大把的時間看書、看電影甚至寫字。

可是現實是殘酷的。

每天早上6點多起來,趕6點半的車,她整個人就是昏昏欲睡的,基本早上一路都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上去就抓緊時間補覺,看書看電影根本看不可能。

下班的時候雖然不困,但也不敢長時間看手機,因爲路程太長會暈車,所以她基本一路處於忍耐狀態。

權衡之下,每天回家太辛苦了,孩子必須有一個人顧着,就有了以下決定。

“我和老公不可能有一個辭職專門在家的,房貸喫飯幼兒園上學......都要錢。我們開始約定一個週一、週三回家,一個週二、週四回家。”

曉慧的老公是技術人員,曉慧是文職,所以常常就是曉慧的老公加班比較多,經常不能按約定回去照顧孩子。

所以小半年來,基本都是曉慧在兩邊跑。

每天都是在和時賽跑的生活,夫妻兩人之間矛盾就起來了,常常因爲小事就開始吵架冷戰。

“我非常佩服兩種同事,一種是每天回家的,尤其買了學區房住在市中心的,每天通勤時間將近4小時,然而爲了孩子他們風雨無阻。

一種是每天忙工作的,週中只回家一次或一次不回家的,孩子基本都是老人和另一半在照顧。”

開始他們也想着要不就讓一方老人過來照顧女兒,最終還是放棄了。

把老人從農村叫上來,老人在這個城市什麼朋友都沒有,而且也不會普通話,生活也不開心。

“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孩子想要的生活,女兒只是說,我希望爸爸媽媽每天都能回家陪我。”

大城市有好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和人文環境,更優質的興趣班,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可能不是一個優秀的母親,下半輩子只爲了孩子活着,所以熬不下去未來就是這樣的3個多小時的通勤。”

“我可能也不是一個優秀的妻子,爲了老公能守着一個房子,一心相夫教子,接受和丈夫的聚少離多的生活。”曉慧這麼說。

大部分人留在大城市,都是爲了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甚至有人認爲留在小縣城裏老師素質低,同學家長的素質也低,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是這樣。

在女兒出生後,曉慧和老公也有過很完美的計劃,女兒從小到18歲要走的路要學的東西都規劃好了。

然而事實上,很多事情是由不得他們夫妻倆決定的,所以這個計劃一變再變,不斷向生活妥協。

現在的矛盾在於,他們也不確定孩子真的需要的是什麼了。

是陪伴的愛,還是學業有成?是甘於平凡,還是飛黃騰達?

父母能給孩子的,只能是他們認爲最好的。而孩子未必認爲現在的經歷是好的。

比如現在曉慧的女兒就不能理解爸爸媽媽爲什麼不能經常陪着自己一起喫晚餐。

在這樣的不安的情緒下,這個小女孩相比其他父母有常常陪伴的孩子,更加敏感和懂事,開始心事重重。

這並不是曉慧夫婦所希望看到的女兒該有的樣子。

天真爛漫,天馬行空,偶爾撒嬌的愛笑女兒,這纔是原本沒上幼兒園之前的女兒。

孩子的命運,是大城市決定的,還是一個溫暖的家庭決定的,這是個問題?

曉慧回想自己和老公也是從小縣城一點點努力上來的,開始思考現在的小縣城是不是這麼堪?

只用了一週的認真考察和思考,曉慧和老公把那個二線城市的房子租出去,湊錢在小縣城的新城區中心選好了一套90方新房子。

這個小小的新房子,方圓一公里以內有幼兒園、小學、各類輔導班、遊樂場、大超市、各類飯店、小公園、健身房、劇院、自助圖書館,甚至還有一家星巴克,只可惜電影院稍微遠了一些。

最重要的是從家開車到單位慢點半小時,快點二十多分鐘就到了。總算結束了一家人聚少離多的對生活。

孩子的未來是不可預期的,但每天的陪伴,一家人每天能坐在一起喫個晚飯,緊緊相依的溫暖卻是實實在在可以把握的。孩子的成長他們不想錯過。

“我們不想讓孩子還在很小的時候每天都是在對今天爸爸或是媽媽是否回家的期待裏度過。”

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父母的陪伴和家庭教育對他的影響要高於老師和同學的影響。

人生短暫,活在當下,抓住能看得見的家庭溫暖,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新的幼兒園,她的女兒過得更加開心了,說這裏的老師比大城市的溫柔,這裏的同學比大城市的好玩。

在很多人看來,覺得曉慧夫婦是目光短淺沒見識的父母,不爲孩子的未來考慮。

“我想做我女兒的李煥英,只希望她能平安快樂就好了。”

在常規的父母作爲評分標準裏,他們可能不合格。可是在孩子的心裏,他們絕對是滿分的,這個可以問她的女兒。

都2021了,也不是所有小縣城也沒那麼不堪,畢竟小城裏更能找到平安、幸福和快樂。

最後留個問題:作爲父母,在愛與環境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您會給孩子什麼?

關注@小糉子先生一起在快節奏的生活裏,聊點慢節奏的話。

最後求一波,多評論多點贊點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