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啓蒙•上卷》十四寒(2)

  • 寒對暑,溼對幹,魯隱對齊桓。
    寒氈對暖席,夜飲對晨餐。

  • 叔子帶,仲由冠,郟鄏\color{red}{[jiá rǔ]}對邯鄲。
    嘉禾憂夏旱,衰柳耐秋寒。

  • 楊柳綠遮元亮宅,
    杏花紅映仲尼壇。

  • 江水流長,環繞似青羅帶;
    海蟾輪滿,澄明如白玉盤。


魯隱:魯隱公,春秋時期魯國的國君。孔子所作《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由於春秋以魯國國史爲基礎編寫,故當時的國際大事都是以魯國紀年來記錄的,魯隱公也因其紀年年號常被提起。

齊桓:即齊桓公,本名小白,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春秋五霸之首。

叔子帶:叔子,西晉羊祜[hù]的字。據說羊祜總管鎮守荊州時,在他的治理下,當地秩序良好,他經常輕裘緩帶,身不披甲。參見《聲律啓蒙•上卷》四支(1)-羊公德大,邑人豎墮淚之碑

仲由冠: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學生。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jiā]豚(子路性格鄙野,喜歡憑武力爭鬥,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形狀的冠,身佩有公豬圖案的飾物)。雄雞公豬都是好鬥之物,所以子路喜歡佩帶。

郟鄏\color{red}{[jiá rǔ]}:地名,即周朝的洛邑。《尚書·召誥》《史記 ·周本紀》載,西周的首都本在鎬京(今陝西西安一帶),周成王親政之後,命周公營造洛邑(今河南洛陽市一帶),成王亦曾到洛邑接受各方諸侯朝見,稱其爲東都。後來,周平王宜臼爲躲避西北少數民族犬戎的侵害,正式遷都到洛邑,史稱東周,自此開始春秋時期。東周有十二個王定都於洛邑。

邯鄲:故址在今河北邯鄲市一帶,春秋時爲衛地,後屬晉,戰國時爲趙國的首都。

楊柳綠遮元亮宅:元亮爲晉詩人陶潛的字,陶潛在《五柳先生傳》中說,他家宅旁有五棵大柳樹,自號爲“五柳先生”。

仲尼壇:仲尼爲孔子的字。《莊子·漁父》說,孔子曾經在緇幃之林遊玩,休息時坐在杏壇上,弟子們在旁讀書,孔子則彈琴歌唱。後人附會莊子的寓言故事,便在山東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前築壇栽杏,建亭立碑,指認此處即孔子講學的杏壇。

海蟾:月亮的代稱。西漢劉安《淮南子·精神訓》載,古人認爲月中有蟾蜍,而月亮是從海中升起,故以海蟾代指月亮。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啓蒙讀物,感覺《三字經》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差強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於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啓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進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衝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啓蒙讀物,他們會有什麼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瞭解,只知道讀着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着學習一下。

相較於《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啓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爲: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於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統稱爲仄聲。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áǎ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爲“平”,三聲、四聲即爲“仄”。是不是很簡單!(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併入其它聲調。)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並不是那麼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們初學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啓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啓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啓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啓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啓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啓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啓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啓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啓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啓蒙•上卷》四支(1)
《聲律啓蒙•上卷》四支(2)
《聲律啓蒙•上卷》四支(3)
《聲律啓蒙•上卷》五微(1)
《聲律啓蒙•上卷》五微(2)
《聲律啓蒙•上卷》五微(3)
《聲律啓蒙•上卷》六魚(1)
《聲律啓蒙•上卷》六魚(2)
《聲律啓蒙•上卷》六魚(3)
《聲律啓蒙•上卷》七虞(1)
《聲律啓蒙•上卷》七虞(2)
《聲律啓蒙•上卷》七虞(3)
《聲律啓蒙•上卷》八齊(1)
《聲律啓蒙•上卷》八齊(2)
《聲律啓蒙•上卷》八齊(3)
《聲律啓蒙•上卷》九佳(1)
《聲律啓蒙•上卷》九佳(2)
《聲律啓蒙•上卷》九佳(3)
《聲律啓蒙•上卷》十灰(1)
《聲律啓蒙•上卷》十灰(2)
《聲律啓蒙•上卷》十灰(3)
《聲律啓蒙•上卷》十一真(1)
《聲律啓蒙•上卷》十一真(2)
《聲律啓蒙•上卷》十一真(3)
《聲律啓蒙•上卷》十二文(1)
《聲律啓蒙•上卷》十二文(2)
《聲律啓蒙•上卷》十二文(3)
《聲律啓蒙•上卷》十三元(1)
《聲律啓蒙•上卷》十三元(2)
《聲律啓蒙•上卷》十三元(3)
《聲律啓蒙•上卷》十四寒(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