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陽明全書》(10)

無善無噁心之體,人性是不分善惡的,是中性的。心本來是空空如也的。什麼都知道但又什麼都不知道,本體就是這個樣子。就好像是太陽,它未曾有意去照耀萬物,但是又很自然地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被太陽照射到的。無照無不照,就是太陽的本體。良知在未發之時,我們的心之本體是無善無惡的,在這種狀態下才能分辨一切善惡。我們的眼睛本身是無色的,才能看到世界的各種顏色。

有善有惡意之動,善惡是人的意,即動機的由來,善惡和人的意相關聯的,善惡本事一回事。只是“過”和“不及”罷了,程度不同。心之動爲意,心向意轉換中,意之動爲一個經驗的狀態。進入“境”經驗,就會有一種力量(經驗的活動)的牽扯,良知就會知道是善或是惡,落到善或者惡。

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既是天理,自然而然的原本具有善惡是非的判斷能力。自知、自明的,所以才能夠明他。

爲善去惡是格物,落實到生活實踐中去的致良知的道路是格物致知,爲善去惡的過程既是正心的過程,就是格物。物是事,在事中磨,達到我們自身真正的善,到達“無善無惡”之本體的空明。達到真正的天理。

人非聖賢,作爲一個普通人來說,遇到很多讓人困擾的問題,迷茫無措,可能會終究一生奔波在生活的漩渦中,被生活折磨的滄桑憔悴,不能走出困擾。

想活的通透一些,雖說不一定象王陽明一樣立志做一位聖人,但卻需努力做一個生活的踐行者。

生活中會波及感情、愛情、家庭種種問題,紛繁雜亂。該怎樣理出頭緒,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但願有些道理都早些明白。

愛情到底是什麼?一代代的先人曾用一輩子去詮釋,可還是模模糊糊的說不明白。想拿來借鑑,卻代代演繹着悲情。

“空”鏡視人又何其難。人人心中都有慾念,有迷惑,有執念、貪慾和不甘心。人未動心中已經波濤洶湧。有了“意”放下又何其不易。

“爲善去惡是格物”何爲“修”呢?作爲普通人一枚,只有繼續生活着,走在“致良知”的道路上,將一味的執着、自私、嫉妒、自利心,讓他們煙消雲散。

讓自己的心量寬宏,能體味着純淨平安的生活,分享着正氣、和氣。在獨處之中,試煉身體,降服內心,爲解答人生所遇之難題反求諸己,和光同塵,成爲有精神人格,仰望天空之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