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全书》(10)

无善无恶心之体,人性是不分善恶的,是中性的。心本来是空空如也的。什么都知道但又什么都不知道,本体就是这个样子。就好像是太阳,它未曾有意去照耀万物,但是又很自然地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被太阳照射到的。无照无不照,就是太阳的本体。良知在未发之时,我们的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分辨一切善恶。我们的眼睛本身是无色的,才能看到世界的各种颜色。

有善有恶意之动,善恶是人的意,即动机的由来,善恶和人的意相关联的,善恶本事一回事。只是“过”和“不及”罢了,程度不同。心之动为意,心向意转换中,意之动为一个经验的状态。进入“境”经验,就会有一种力量(经验的活动)的牵扯,良知就会知道是善或是恶,落到善或者恶。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既是天理,自然而然的原本具有善恶是非的判断能力。自知、自明的,所以才能够明他。

为善去恶是格物,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的致良知的道路是格物致知,为善去恶的过程既是正心的过程,就是格物。物是事,在事中磨,达到我们自身真正的善,到达“无善无恶”之本体的空明。达到真正的天理。

人非圣贤,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遇到很多让人困扰的问题,迷茫无措,可能会终究一生奔波在生活的漩涡中,被生活折磨的沧桑憔悴,不能走出困扰。

想活的通透一些,虽说不一定象王阳明一样立志做一位圣人,但却需努力做一个生活的践行者。

生活中会波及感情、爱情、家庭种种问题,纷繁杂乱。该怎样理出头绪,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但愿有些道理都早些明白。

爱情到底是什么?一代代的先人曾用一辈子去诠释,可还是模模糊糊的说不明白。想拿来借鉴,却代代演绎着悲情。

“空”镜视人又何其难。人人心中都有欲念,有迷惑,有执念、贪欲和不甘心。人未动心中已经波涛汹涌。有了“意”放下又何其不易。

“为善去恶是格物”何为“修”呢?作为普通人一枚,只有继续生活着,走在“致良知”的道路上,将一味的执着、自私、嫉妒、自利心,让他们烟消云散。

让自己的心量宽宏,能体味着纯净平安的生活,分享着正气、和气。在独处之中,试炼身体,降服内心,为解答人生所遇之难题反求诸己,和光同尘,成为有精神人格,仰望天空之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