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陽明全書》(9)

這個階段,之所以努力試圖去理解王陽明,只是覺得五百年前的這位朋友能夠幫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無解問題,還沒有人能給自己答案,只能自己努力尋找,讓自己努力理解這個世界,努力說服自己和這個世界去和解。

理解王陽明,離不開生活環境,離不開西方文化心理學的工具,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體系的積累。有幸,模糊的景象漸漸清晰起來。

王陽明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總結出來和體悟出來的良知即是本心,良知就是是非之心。原本就有良知在。原本就是自然,自然而然。也就是理解爲我們具有本性具足的良知。所以,遇到了什麼人生矛盾,應該向我們的內心去尋求答案。

良知既是天理,既是仁義道德,認識論的真理,天地萬物皆有良知。草木瓦石皆有良知。王陽明認爲,人人皆可爲堯舜。

良知原本就是至善,原本就是明德,就是知是非,是我們的德行之本。是我們的存在之本。具有獲得知識的能力。是我們的理性之本。良知是一個人完整存在的體現。

良知使我們作爲人之本,通過道德實踐來體現。泯滅良知就是良知沒有獲得表達,沒有獲得體現。

眼睛告訴我們,路邊的花很美麗,那我們就停下來。嘴巴告訴我們,美食很享受。耳朵告訴我們有些人很壞,有些人很好。有很多的貪官污吏,壞人壞事。不美好和不人道的人或事情發生。

我們應該怎樣做呢?王陽明告訴我們,需要做的是時時的關照自我。

通過看、聞、聽,然後迴歸我們的本體,呼喚我們的本心,我們的“誠意”,把良知找回來,把良知請回來,生命會回到本源之地,安身立命的基礎。

自我建立起良知,我們要理會他,進行自我的內省,覺察。自我內省的過程,內在良知會以原本的良知告訴我們,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自我,放到真實的自我面前,這纔是真正的自我反思。把我們的觀念,意識,放在良知面前,關照一下,我們是不是真實的自我。

良知的自知,做到自知自明。對待別人的錯誤是透明的,對待自己的錯誤是矇蔽的,原因是良知是被矇蔽的。

把我們的心之鏡磨透了,才能映射心外之境。才能通達“心外無物”之境。

看見山坡上的花開了,花在那,心在那,花很美,只是花分明起來。當我們離開,我們在,花還在那處,只是花與心同歸於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