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全书》(9)

这个阶段,之所以努力试图去理解王阳明,只是觉得五百年前的这位朋友能够帮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无解问题,还没有人能给自己答案,只能自己努力寻找,让自己努力理解这个世界,努力说服自己和这个世界去和解。

理解王阳明,离不开生活环境,离不开西方文化心理学的工具,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体系的积累。有幸,模糊的景象渐渐清晰起来。

王阳明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总结出来和体悟出来的良知即是本心,良知就是是非之心。原本就有良知在。原本就是自然,自然而然。也就是理解为我们具有本性具足的良知。所以,遇到了什么人生矛盾,应该向我们的内心去寻求答案。

良知既是天理,既是仁义道德,认识论的真理,天地万物皆有良知。草木瓦石皆有良知。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

良知原本就是至善,原本就是明德,就是知是非,是我们的德行之本。是我们的存在之本。具有获得知识的能力。是我们的理性之本。良知是一个人完整存在的体现。

良知使我们作为人之本,通过道德实践来体现。泯灭良知就是良知没有获得表达,没有获得体现。

眼睛告诉我们,路边的花很美丽,那我们就停下来。嘴巴告诉我们,美食很享受。耳朵告诉我们有些人很坏,有些人很好。有很多的贪官污吏,坏人坏事。不美好和不人道的人或事情发生。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王阳明告诉我们,需要做的是时时的关照自我。

通过看、闻、听,然后回归我们的本体,呼唤我们的本心,我们的“诚意”,把良知找回来,把良知请回来,生命会回到本源之地,安身立命的基础。

自我建立起良知,我们要理会他,进行自我的内省,觉察。自我内省的过程,内在良知会以原本的良知告诉我们,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自我,放到真实的自我面前,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反思。把我们的观念,意识,放在良知面前,关照一下,我们是不是真实的自我。

良知的自知,做到自知自明。对待别人的错误是透明的,对待自己的错误是蒙蔽的,原因是良知是被蒙蔽的。

把我们的心之镜磨透了,才能映射心外之境。才能通达“心外无物”之境。

看见山坡上的花开了,花在那,心在那,花很美,只是花分明起来。当我们离开,我们在,花还在那处,只是花与心同归于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