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摆脱应该思维的困扰,不再让它影响你的生活

当我们被父母催婚时,我们对他们解释,他们却理解不了我们的想法,我们会困惑,作为父母,难道不应该理解自己的孩子吗?当我们和另一半发生争吵时,被问及你到底想怎么样,我们会无奈,难道对方不应该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吗?当我们做事拖延时,我们想改变又改变不了,我们会烦恼,难道我们不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吗?

看到这里,你会意识到,这些想法的背后潜藏着应该思维的影子。可是无论是世界还是他人,亦或是自己,难道应该按照我们想的那样发展吗?可往往这样的想法,却让我们陷入困扰,阻碍我们的发展。

既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想要改变这种思维,摆脱它的困扰。为此,在《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以下简称《了不起的我》)一书中,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就从心理学角度,给我们介绍了应该思维的本质及表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应该思维。此外,他还分享了改变应该思维的方法,帮助我们学着摆脱应该思维的困扰。

01/应该思维的本质

你是不是也很奇怪,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关于应该的想法?应该思维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看到这个问题,也许你意识到,你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被应该思维困扰。

直到我遇到《了不起的我》这本书,看到陈海贤对于应该思维的分析,我这才理解了应该思维。原来应该思维,“它的本质在于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比如,当我们需要朋友帮忙时,我们提出请求,觉得作为朋友,应该要帮我们的忙。可是现实情况是,朋友拒绝了我们的请求。为此,我们感到伤心、难过,有时候还会有些生气。

如果我们仔细回忆,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如此。我们觉得父母应该理解我们,他们就得支持我们的做法;我们觉得另一半应该爱我们,所以就得按照我们所说的那样做;我们觉得孩子应该听话,所以对于我们的话语就要言听计从。这些做法和想法的背后都是因为应该思维。

02/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

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原来很多事情背后都有应该思维的影子,可是应该思维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应该思维是我们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比如,我们觉得自己身处的工作环境应该井然有序;觉得自己的生活应该完美;觉得自己的父母或爱人应该理解和支持我们等等。

当我们回忆起的应该思维越多,我们就越能意识到,无论是希望身处环境如何,还是希望他人如何对待我们,这些都是愿望,都是我们期望的事情。既然是愿望,我们就可以接受愿望和现实情况不一致。但是应该思维则不同,我们没有办法接受现实情况和我们所想的不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话,我们就觉得现实不应该如此。

此外,既然是我们的愿望,那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愿望的主人,我们就可以支配愿望。反之,应该思维却在生活和工作中支配我们,要求我们按照应该思维去做。如果不想让应该思维限制我们,我们就得区分哪些是愿望,哪些是现实,而这也正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

也就是说,我们要勇敢面对现实,知道生活没有我们期望中那么完美,知道人生就是有许多不如意。我们可以有很多愿望,也可以努力去实现这些愿望,但是并非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尽管如此,但是只要我们已经尽力,就没有遗憾。

03/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第二种应该思维是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现实中的自己,一个是想象中的自己。想象中的我,应该非常自律,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按时完成,不会拖延;对来自他人的要求,都要满足,不能拒绝;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制定了许多目标,而且要完成这些目标。可是现实中的我们一旦做不到这些,就会心生烦恼。

也可以说,我们烦恼的背后有一个“应该自我”在作怪。其实,“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就是在说,如果别人觉得我应该这样,那我就应该如此;如果别人期待我这么做,那我就这么做。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思维限制住我们,让我们按照应该中那样去做,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情愿。

如果我们想试着摆脱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可以从找回自己的感觉开始改变。在做事情或者做决定时,问一问自己,是我真的想去做,还是我觉得应该按照别人说的去做?也许,虽然只是简单的想一想、问一问,你就会发现,曾经的你被应该思维限制了太多、太久。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发自内心地做出你的选择。

04/新的思维

为了摆脱应该思维的困扰,除了改变我们对应该思维的认知,我们还可以学习培养一些新的思维。其中一个思维是《了不起的我》书中,陈海贤给我们分享的近的思维,即“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关注此刻我们的感觉。

比如,当我们接到朋友的电话,朋友需要我们帮忙时,我们觉得应该帮忙。如果不帮忙的话,就不够义气。可是现实情况是,我们最近天天加班,根本就没有时间。如果按照以往的应该思维,我们就会帮忙。可是如果我们关注当下的事,就可以和朋友商量解决方法,而不是牺牲自己,满足他人的需求。

虽然培养和掌握新的思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可以按照《了不起的我》书中的方法,亲自去尝试,看看是不是有效果。

方法一,无论是和他人说话,还是自我对话,我们可以使用描述性语言,尽量少用或者不用评价性语言。比如,我刚才演讲的表现很糟糕。这句话就相当于,给自己做了一个否定的评价,而且背后有“我应该表现好”的思维。如果用描述性语言来重新说,比如,为了今天的演讲我做了很多准备,刚开始我说的还很顺利,后来有些紧张,说的就有些磕绊。尽管如此,大家还是给我鼓掌了。看完这个描述,你会意识到,自己的表现并不能用糟糕来评论,其中有可取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方法二,我们在问问题时,要尽可能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留心我们所问的问题,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每次碰到其他人,我就很紧张,该怎么办?如果这样问,就给自己找了一个原因,内向的人遇到人应该紧张。如果换一个问题的话,比如,你说你遇到其他人会紧张,那遇到什么人会紧张?如果遇到熟悉的人,你还会紧张吗?这样一分析的话,你就会发现,原来紧张并不一定是因为你内向的原因。

方法三,我们在做事时,要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一旦提到做某件事,我们就先想到做这件事会有什么结果。比如,我觉得即使我做了,也不会成功,那我就不做了。可是反过来一想,事情也只有做了,才会知道结果。也只有在现实中进行验证,我们才会知道真实发生的事。因此,当我们再遇到事情时,先问问自己,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我愿不愿意做?这样也是让自己关注当下的事情,关注自己当下的感觉。

因此,在接下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试着培养和掌握近的思维。虽然会有很多应该的想法,还有其他人应该的要求,可是我们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从当下的感觉出发,看看自己是不是愿意这样做,想想自己当下可以做些什么事。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都在成长,不要让应该思维限制住我们的脚步。

总的来说,要想摆脱应该思维的困扰,我们首先要了解应该思维的本质,知道它让我们不能面对现实;其次我们要注意两种应该思维,一种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一种是对自己的应该思维;最后我们要学习新的思维方式,可以试着用近的思维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事实上,应该思维是一种典型的防御型心智模式。除了应该思维外,在《了不起的我》一书中,陈海贤还分享了其他两种防御型心智模式,即僵固型思维和绝对化思维。这些防御型心智模式会限制我们,阻碍我们成长。因此,为了发展成长型心智模式,我们可以学着掌握刚才提到的近的思维,还可以尝试创造性思维以及控制的两分法。

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旧的思维模式已经限制了我们的成长,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得从现在开始改变,培养新的思维模式。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始的话,你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留心你的想法,观察你的做法,重新了解和认识自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做这件事,而是意味着,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好,你需要去做的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