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9 “大學生”

雖然只是一名師範生,可在上學時,潛意識裏還是常有一種天之驕子的感覺,因爲自己所上的大學乃是國家教委直屬的重點師大之一,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候,自己是位列重點線之上的。不過,最終懂得什麼是大學生,卻是在快畢業及畢業之後才明白的。

我們這個專業,在畢業之前,有兩次實習,一次是教育實習,一次是司法實習。

在教育實習中,我的教學指導老師是某師院畢業的一位青年教師,他工作勤懇、業務能力強,很令我們這些實習生敬佩。

有一晚,我們幾個實習生私底下拜訪了他簡單的家,房內只有一張牀、一個矮組合、一臺彩電。當大山侃到深夜的時候,我們的老師不無感慨地突然說到:“做了幾年的老師,心裏卻極不願意似的,也曾想過幹一番事業,但後來結了婚,有了孩子便死了心,也許你們將來還會有所作爲吧。”

當時,我沒把這位優秀青年教師的這番感慨記在心上,因爲我們很快又開始了司法實習。

在檢察院司法實習的時候,我曾和指導老師一起出過一趟遠差。路上,他帶我去了省城他哥哥家(他哥哥住在他岳父家),喫飯時,老師一再地向主人介紹我是某某師大的大學生,桌上衆人只是禮貌地點了點頭,仍然喫自己的飯。

不知怎麼的,老師熱情的介紹,讓我有一種無地自容的感覺,因爲他哥哥也是一所著名理工科大學畢業的大學生,目前在一家國營工廠搞設計;而這位老師自己,在之前的兩天,我才知道,他是一所名牌大學經管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他上的大學遠比我好得多,——要不是遇見他大學時的同學,我還一直以爲他沒文憑,因爲我曾在他辦公桌的玻璃板下看見他報考法律專業自考的申請表,再加上,他總在人前人後拿我當一個大學生孩子看待。其實,他自己只比我高三個年級,他的那種沉穩、老於世故的態度,總讓人覺得,他不曾是我輩中人,但在感覺自己的幼稚可笑之後,我還是去街上買了他一套茶具送給他做臨別紀念。

畢業之後,我被分配到了一所偏僻的初級中學任教,半年之後,帶着自己的學生去春遊,有機會和孩子們一起回到我的母校看看,走進曾經熟悉的校園,看到生龍活虎在球場上踢球的大學生們,看到揹着書包上圖書館的大學生們,看到敲着飯碗上食堂的大學生們,慢慢地心底湧起一股異樣的酸楚,數月以前,我也曾是他們中的一員,也曾如此生活;可是,畢業之後,當我再一次回到這裏,感覺它真的已經不再屬於我們這一茬,“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心中只有人去樓空的感覺,我只有匆匆地和孩子們一起逃離了這象牙之塔。

在無人的夜晚,在深深的夢中,自己又忍不住不斷翻出舊日的影子來咀嚼,才又發現,自己已經不能再用學生證買半價火車票了,馬上就像兩位指導老師那樣,緊緊地隱藏了自己,告誡自己,遠離那不再屬於自己的年輕角色:“大學生”。

畢竟,心有不甘,不想就此作罷。爲了讓自己的心靈還年輕,爲了永遠能瞭解這驕傲的一羣,就給自己訂了份雜誌:《中國大學生》。同事中,有沒上過大學的老一輩,就用異樣的目光接過去,翻了翻,然後,還給我,一言不發,走了。

剎那間,惶恐地發現,這雜誌彷彿是這新的中學校園中的圍牆,阻隔了我與同事們親近的距離,於是,只好放棄了這份雜誌,卻又忍不住從中選出一些文章來讀給學生們聽,盼望他們能早一日長大,進入我記憶中的那道舊圍牆之內,從他們身上重溫往昔的青春風采。

從教不久,收到一封中學時期的摯友來信,他曾是一所重點大學社科系的畢業生,目前在一所醫學院任教,信中,他把這個時代稱爲一切都要用金錢來證明的時代,說他已經做過多次掙錢的嘗試,勸我也要不斷探索。

很快,寒假到了,我們又在老家聚會,一幫中學時代的同學,其中不乏商海中的弄潮兒,興致極高時,我這位摯友同對方開起了玩笑,別得意,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於是,對方擡出了掙錢多的法寶,而我這位摯友卻毫不猶豫地答到,“我總比你多讀幾年書。”看來,在他定義爲用金錢來證明一切的“這個時代”面前,他唯一能夠引以爲驕傲的,就只有這四年的校園生活了,這一下,身處一旁的我也只有默然不語了。

也就是在那段時間,每每在工作之後的疲憊裏,想起司法實習時,那位指導老師的話:出了社會,就跟學生不一樣了,得靠爲社會做貢獻來養活自己。在艱辛的生活裏,我才體會到,老師這一句話中的真諦:大學生,不過是一個絢麗多彩的夢,夢醒時分,就會發現,自己不過是這社會中最平凡的一名勞動者,如想得到個人的幸福,就得在夢開始的地方,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好自己的路。

1995年5月6日

反思:

經歷了許多生活的磋磨之後,我仍然喜歡大學的生活;倘若不是自己年少輕狂,可能自己也還在某所二流大學中生活,只不過,身份可能是一位大學老師。

從校園到校園,我生活了半輩子,可我依然迷戀校園生活的美,並不嫌棄校園的封閉和單調。倘若可以,我還是情願這樣在校園中生活一輩子,即使不是大學校園。

近幾日,讀北大教授朱青生的《十九札》,更是產生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上大學對我們個人來說,到底有何價值和意義呢?或者,說白點,上大學到底對我們意味着什麼呢?

我想,所有曾經上過大學或正在上大學的人都會對此有不同的解讀,甚至對那些從未進入大學校園生活的人來說,也有不同的解讀。

到了今天,特別是擴招之後的大學生來說,大學可能更多一些職業生產的意義;而對我們這些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來說,可能更多一些啓蒙、理想和浪漫的意義。

不管怎樣,不管哪個時代,大學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僅在於多讀了幾年書,而在於多了一種別緻的青春體驗,在進入殘酷現實面前,多一點點單純的體驗,儘管這樣的體驗在如今的校園中也越來越稀薄。

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經驗教育,更是一種體驗教育。大學教育更是如此,也許經歷了幾年的大學生活,你感覺什麼也沒有學到,但可能就在這一無所獲的感覺過程中,你已經在自己的體驗中獲得了什麼,成爲了一個有某種文化素養和氣質的知識人或文化人。

這一點點的收穫,就會讓你與從前的自己完全不一樣,並因之而讓你的未來完全不同於你過去的經歷。

——這或許就是大學生身份帶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價值:成爲不同於沒進大學的自己,不是因爲掙錢這件事而不同,因爲即使不進大學,我們一樣可以用社會的方法去掙錢,去謀生,去成爲社會的人。

然而,成爲大學生這件事,讓謀生這回事,乃至生活這件事,完全不同,從而徹底改變了我們個人乃至我們的下一代的人生。

你怎麼看呢,大學生?

2013/11/8上午反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