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杭州紹興遊學

有人問我,你讀歷史有何用?

2021年初,我加入了博研商學院歷史班,這是送自己不惑之年後的禮物。

過去20餘年,每年都有行走,工作單位的帶薪年假,促成了我兒時看世界的願望,也拓寬了行走步伐。行走中,我看到了更爲寬廣的世界,但對更爲深厚的歷史人文卻是淺白的。與好的平臺和師者一起遊學,是幸事。

第一站,杭州,尋良渚文明。

天,有些陰沉,厚重的雲層把藍天蓋得嚴嚴實實,風在平坦的平原上毫無阻力,走進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曾經的城池大多沉睡於地下,有的則被裹上“外衣”保護,舉目之處,春意已闌珊,只是一絲薄寒徒增滄桑。

良渚這個地方,在我曾經的歷史書上出現很少,許宏教授課上提到,便記住了。公園裏,城址區是核心部分,由宮殿區、內城、外城組成,呈向心式三重佈局結構,古河道貫穿其間。

這裏最具特色的是水利工程,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系統(並不是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 ,由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和山前長堤的11條人工壩體和自然山體、溢洪道構成。當我爬上高壩極目遠眺,驚覺腳下所藏故事遠遠超出自己想像,不知此時是否驚擾這一方聖土。

外圍水利系統爲良渚古城建設之初統一規劃的城市水資源管理工程,調研、發掘和研究良渚文化的良渚“第三代考古人”越曄老師帶隊講解時說,是良渚締結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國家形態,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這是中國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發現。

當我沿着南城牆水域走上城樓,看城池演變,又到瑤山祭壇和高等級墓葬的複合遺址,看人類生息痕跡與地基演變,聯想起幾千以前,古人們便對城池進行系統規劃,不覺深感敬佩。

走進良渚博物館,一件件精美玉器與精微雕刻技藝呈現於眼前,總有一種錯覺,這個年代的文明離我並不遙遠。儘管沒有文字記載(文字尚未成型),但內外城郭,民居地基,墓葬等完整的城池文化,本身就會說話。它彷彿在向我訴說:這個世界終究是一堆廢墟,留戀着文明的遺憾,經不起一場劫數,或埋葬或無法逃避……縱然時間可以風化,可以掩埋,可以拋棄……卻改變不了經歷過的事實。

2019年7月6日,良渚申遺成功。

第二站,紹興,慕名人聖賢,每走一步路,就有一典故。

我不是第一次到達杭州,但第一次來紹興。記憶裏似來過,細想沒有,只不過是擦肩而過,但這裏的人文景點一個個耳熟能詳。蔡元培、魯訊、秋瑾,兒時就盤踞在腦海裏,周恩來總理更是偶像。念中學時,我從歷史書上悄悄收藏了周先生年輕帥氣的黑白照,怕不小心弄壞,用各種方法固定在文具盒裏,想來已是久遠,卻忍不住嘴角上揚。

紹興這座城,三區四縣,有498 個景點,可謂一步一景,一步一典故。據介紹,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古稱越州,已有9000 多年曆史,建城史2500 年,僅次於姑蘇(即蘇州),又稱會稽,也稱山陰。

這裏人才輩出、人傑地靈,歷代有記載的名人超過150人,我們從一個故居到另一個故居,有的行幾步就到了,鄰里街坊都沾親帶故似的。這裏的人,有着與生俱來的文化自信。跟車導遊陳導是紹興人,很博學,說起人文段子不言笑,卻總讓人想笑。他用幾個“看”,讓我快速瞭解了紹興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

看五個女人:美女西施,姓施;孝女曹娥;情女祝英臺;才女唐婉;俠女秋瑾

看陵墓:南宋六個皇帝陵墓都在紹興

看缸:染缸,酒缸,醬缸

看烏,烏篷船、烏氈帽;

看戲,社戲、紹劇、越劇;

看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

看習俗:臘(臘腸等)、醬(醬鴨等)、黴(黴豆腐等)、醃(醃蘿蔔等)、臭(臭豆腐等,植物發酵)、酒。

其中最爲知名的紹興黃酒,成了行程裏每天晚上必備,像“甜水”一樣的黃酒,很容易讓人輕視。陳導介紹,前面你厲害了,後面它厲害了,與白酒一起更是龍虎鬥。離開紹興時,陳導說,黃酒夏冰冬溫好,而且要一盤胡豆,慢慢喝纔夠意思。

紹興黃酒很實在,陳釀五年即是五年,十年即是十年,不會變。它的成份有三種,糯米釀,麥曲釀,戒湖水釀(23 種微量元素);種類分元紅、加飯、善釀(酒勾兌)、香雪酒四種(後兩種不易保存)。我們聽多的狀元紅,說的是兒子出生到考狀元;女兒紅,則是女兒出生到十八歲出嫁;花雕,表示18 歲沒嫁,也指加飯;太雕,則是30歲未嫁……

這一看,看不盡,也看着敬。

一座城市的典故需要被看見,需要有人會講故事,講好故事。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心態重要,方法也很重要。

第三天,紹興,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走進書聖故里,參觀蘭亭,看王羲之博物館,想起兒時最大的叛逆是違逆了父親,沒好好練習書法,此時看各名家書法,不禁心中慚愧,今得閒練習,總有遺憾。

蘭亭,是越王勾踐漢時設的驛亭,位於蘭亭鎮。“景幽、事雅、文妙、書絕”是《蘭亭》的四大特色。蘭亭碑亭是蘭亭的標誌性建築,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建於清康熙年間。碑上的“蘭亭”兩字,爲康熙皇帝御筆所書。許多民衆都喜歡用手去摸這塊殘碑,碑已被摸的非常光滑,所以又稱“君民碑”。

“御碑亭”也是園中三絕之一,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書的《蘭亭集序》全文,碑陰爲乾隆皇帝遊蘭亭時寫的七律一首《蘭亭即事》,祖孫二位皇帝的作品刻於同一石碑,也稱祖孫碑。歷史上也絕無僅有。

行走在園中,似有墨香來,偶見: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說的是後人看待今天的人和事,也和我們現在看待過去的人和事一樣。這句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名句,仔細咀嚼,更添惆悵。

我們都知道當下要珍惜,行路中有時也會執迷不悟。

第四站,餘姚,悟智慧傳承,靜覺事磨。

作爲東南名邑,文獻名邦的餘姚,有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河姆渡,它是1973年開始發掘,也是中國採用榫卯技術構築木結構房屋的實例,看到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榮時期人們生產、生活的情形,我纔有隔世之感。那簡陋的草屋與器具,勾勒出原始的容貌,並未喚起我內心的慈悲,也許在那個時候,他們簡單卻幸福。

但從河姆渡遺址出來,我感到有些惋惜,裸露在外的木柱子,是中國晚期新石器時代遺留下來,此時正經歷着日曬雨淋。我對這些久遠的東西雖然沒有多少互通的情感,卻仍有民族之肋骨。看到木柱旁放的陶罐,最後還是生了喜悅,放一枝花應該很美,或這樣與木柱相伴,也是好的。也許,我的不解,是他人的痛處,這麼想就讓自己忘記了。

尋訪王陽明,是我此行參加遊學的主要原因。

餘姚是王陽明先生的出生地、成長地,餘姚市東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長華建新教授和我們上了一堂《餘姚與陽明心學的形成、發展》的課,讓我對陽明先生有了一個更新的瞭解。總的說,一方山鄉育一方人,用姚江文化將餘姚與王陽明先生的生平進行詮釋,這是一個新的維度,也無可厚非。家鄉情、家鄉水土家鄉人、家鄉引以爲傲,中華幾千年根深蒂固的觀念從未改變,這也是文化之根。

去年師姐曾用陽明先生一句話開悟我:事上磨練!我忽感釋然。四十以後不是不惑,是新的惑罷了。人生的每一步都在與困惑相伴,只是不惑之年後,我喜歡上了陽明先生“事上磨礪”這句話,去學會體察自己的內心。生命歷程常常跌宕起伏,能自己設計自己的人生經歷,事事磨練,事上磨練,方不枉此行。

世間真正的學問,能化解所有人的困惑,王陽明先生的心學應如是。

此次遊學,行程非常緊湊,跟着一羣師長,很開心保有這樣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於是記錄之,應陽明先生的一句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的感覺與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對於學史有用否?我只能安然淡若,內心的標準從來都是自己給予,孰能與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