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挂怀,方是最高境界

人生旅途中,我们很容易把许多事情看成理所当然,包括好运与意外的赠予。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们又习惯于把一切都想象成偶然或随机,假设好运与坏运是平等的,最后一切会达到平衡,成为零或虚无。但这种人生态度很容易导致一种绝望哲学,即虚无主义。虚无主义的逻辑推演到最后,就会把一切事物视为无价值。

在古文字中,得失治乱,都可以是同一个字。

德这个字,殷商就有了,是甲骨文,并屡屡见于卜辞。它的字形,是路口或路上一只眼睛。意思也有两个:一个是“视线很直”,所以德通直,也读“直”;另一个是“看见了什么”,所以德通得,也读“得”。在卜辞中,它还被借用来表示“失”。有得就有失,在古文字中,得失,都可以是同一个字。

《易经》中有一句话叫“动则得咎”,只要你选择做事情,就会有得失。那么得与失哪一样更为有害?很多人会说,当然是得到比较好。但是,正所谓福祸相倚、名利相关,得名利的同时就一定要承受得所带来的隐患。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对一样东西过分看重,过分珍爱,那么必然要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誉和生命比起来,哪个更值得珍惜呢?生命和财货比起来,哪个更为重要呢?答案不言而喻,与名誉和财货相比,当然生命更为重要。


佛曰:欲觅果须先种树,欲求粟须早插秧。有因便有果,有舍才有得。属于自己的就该珍惜,不属于自己的则坚决放弃。每个人只有一双手,能握住的东西总是有限,面对选择,遭受诱惑,静心而为,并不是什么无奈之举。很多东西未必真正属于你,一次理智的放弃,胜过无数次痛苦的拿捏。

汉代司马相如所著《谏猎书》有云:“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

懂得放弃是一种智慧,得失都是一样,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一个人到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得无失。正如岳麓书院的讲堂中的一副对联的上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在经历得到与失去的过程当中,有些事物是你无法控制的,有些改变是不可逆的,比如年龄的增长,责任的增加,要学会接纳。不要把“失去”当成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在适当的时候要懂得放手,该放下时就放下。

有时候放下又何尝不是一种得到呢?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不要执着于得失之间,在意的太多,反而失去的更多。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为得到而庆祝,却忘了坦然面对失去也是人生的宝贵经验。人每天都要经历得到与失去,学会直面每一天的得失是我们能够理性面对人生的基本功,心如止水,波澜不惊。

成熟是对于失去或者得到的一个渐渐模糊化的过程,不管得到与失去,都能做到“宠辱不惊”才算成熟。成熟的过程就是心量不断放宽的过程,是从自私到无私的过程,这也都是相对的,失去的同时肯定也意味着得到了什么,比如看清了什么人,明白了什么道理。有句话说老天会把我们最好的东西都拿走,因为它会一直提醒我们得到了太多,而成熟就是在明白有得有失的道理以后依然保持平和与淡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任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我自淡然处之。许多东西,你关注它太久就会难以舍弃,遗祸就会很明显,一旦我们想通了,就会发现其实它并没有那么重要。这正是“心不挂怀的最高境界”。懂得在盈余时放手,在充足时放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上天总让人两手空空来到人世,又两手空空离去。既然如此,又何必偏执于某一点、某一事、某一物呢?世间万象,分秒在变,无法把握,亦无须把握。

人这一生,只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勇敢地舍弃与牺牲部分利益,才能获得更多。正如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所说:“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所以,每个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都应该理性地衡量得失,学会平衡自我是一场终身的修行~…


【详参国学全三册,禁止转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