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哲的ML笔记(二十八:聚类——K-均值算法)

K-均值算法

  1. K-均值是最普及的聚类算法,算法接受一个未标记的数据集,然后将数据聚类成不同的组

  2. 迭代思想
    假设我们想要将数据聚类成K个组,其方法为:

  • 首先选择K个随机的点,称为聚类中心(cluster centroids);
  • 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一个数据,按照距离K个中心点的距离,将其与距离最近的中心点关联起来,与同一个中心点关联的所有点聚成一类。
  • 计算每一个组的平均值,将该组所关联的中心点移动到平均值的位置。
  • 重复步骤2-4直至中心点不再变化

伪代码如下

Repeat {

for i = 1 to m

    c(i) := index (form 1 to K) of cluster centroid closest to x(i)

for k = 1 to K

    μk := average (mean) of points assigned to cluster k

}

第一个for循环 对于每一个样例i,计算其应该属于的类;
第二个for循环是聚类中心的移动,即:对于每一个类,重新计算该类的质心。

eg:
c(3)=5, 代表样本x^{(3)}属于cluster\; 5;对于所有1,2,…,K , k=5能使得\|x^{(2)}-\mu_k\|^2最小

例子

下图所示的数据集包含身高和体重两项特征构成的,利用K-均值算法将数据分为三类,用于帮助确定将要生产的T-恤衫的三种尺寸。


优化目标

  1. 参数介绍
    c^{(i)}: x^{(i)} 距离最近的cluster的index值
    \mu_k: cluster \;k
    \mu_{c^{(i)}}: 与x^{(i)}最近的聚类中心点

  2. 优化目标是最小化函数J
    J(c^{(1)},c^{(2)},…,c^{(m)},\mu_1,…,\mu_K)=\frac{1}{m}\sum_{i=1}^{m}\|x^{(i)}-\mu_{c^{(i)}}\|^2
    结合伪代码中的两个for循环,第一个for循环是为减少c^i引起的损失,第二个for循环是减少u_k引起的cost

随机初始化

运行K-均值算法的之前,我们首先要随机初始化所有的聚类中心点:

  1. 我们应该选择K<m,即聚类中心点的个数要小于所有训练集实例的数量
  2. 随机选择K个训练实例,然后令K个聚类中心分别与这K个训练实例相等

K-均值的一个问题在于,它有可能会停留在一个局部最小值处,而这取决于初始化的情况。
如下图,比较理想的聚类情况是最上面的;但是也会有下面不理想的两个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需要多次运行K-均值算法,每一次都重新进行随机初始化,最后再比较多次运行K-均值的结果,选择代价函数最小的结果。这种方法在K较小的时候(2--10)还是可行的,但是如果较大,这么做也可能不会有明显地改善。

选择聚类数

选择聚类数目的方法时,有一个可能会谈及的方法叫作“肘部法则”。关于“肘部法则”,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改变K值,也就是聚类类别数目的总数。我们用一个聚类来运行K均值聚类方法。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数据都会分到一个聚类里,然后计算成本函数或者计算畸变函数J


我们可能会得到一条类似于上图的曲线。像一个人的肘部。这就是“肘部法则”所做的,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图,看起来就好像有一个很清楚的肘。你会发现这种模式,它的畸变值会迅速下降,从1到2,从2到3之后,你会在3的时候达到一个肘点。在此之后,畸变值就下降的非常慢,看起来就像使用3个聚类来进行聚类是正确的,这是因为那个点是曲线的肘点,畸变值下降得很快,K=3之后就下降得很慢,那么我们就选K=3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