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溺愛孩子到真愛孩子,改變教養方式最主要

愛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是人類最美的情感,常常包含情愛、友愛、父母之愛……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被各種愛包圍着。

面對孩子的教育,父母總是把全部的愛都無私地奉獻給孩子,也不覺溢滿。然而,有時候愛的過了頭,便是一種溫柔的傷害,成了百分百的“溺愛”。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爲人父母者,總是想把最好的給孩子。殊不知,有些舉動也許正在溺愛孩子。

溺愛孩子,是父母對孩子愛的過了頭的本能的情感關注。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都存在這種“愛的過了頭”的現象。然而,許多父母卻渾然不知,甚至習以爲常,具體表現有以下幾種:

特殊對待生活所需。如今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6+1或4+1的教育模式,在社會上表現的非常突出。全家人的教育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使孩子的點點滴滴都享受着“特殊待遇”。這就導致很多孩子,在家庭中成了名副其實的“小王子”或“小公主”。

彬彬就是在這樣的特殊待遇中成長出的特殊孩子。很小的時候,只要彬彬睡覺,全家人誰都不敢出聲音,要是屋裏有點動靜聲響,彬彬絕對被驚醒而哭的昏天地黑;每頓飯菜,媽媽都覺得必須以彬彬的口味爲重,什麼蔥呀蒜呀辣子呀,全部靠邊站;每次生日,請同學、買蛋糕,過的熱鬧非凡,卻不知道自己爸爸媽媽的生日……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從小就有很強的優越感,比如性格自私、不懂得關愛他人、更不會替他人着想、自私自利的個性,讓他成了別人眼中的另類。

過分關注孩子的位置。有溺愛現象的家庭,孩子始終處在溺愛的漩渦中,父母時時把孩子當成自己家人關注的焦點,事事都以孩子爲主。而且在父母眼中,孩子就如家裏的小太陽,及時家裏來了客人,孩子的種種優越感都要表現出來,比如飯熟了先給孩子喫,還一味庇護“寶寶喫飯慢,讓寶寶先喫”,家人和客人聊天,孩子更是“人來瘋”,爬高爬低,無畏無懼,父母也司空見慣。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形成“以自我爲中心”,不論家裏人還是集體中,總會覺得所有人都得以自己爲主。久而久之,家裏人都要圍着他轉,這樣的孩子在集體中就沒有辦法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時時處於“尊優”的孩子,幾時父母條件不好,都會提出一些不合實際的要求。有的父母也不問原因,就全都滿足了。有的父母條件好一些,喜歡給孩子大量的零花錢。孩子可以拿着錢隨便花,滿足各種願望。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在心裏形成一種優越感,還會覺得無論什麼東西都能輕易得到。這樣的孩子,很難理解父母賺錢的辛苦,也不會懂得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更不會發揚自力更生,喫苦耐勞的精神。這樣的孩子一旦遭遇家裏不幸,就會變得自暴自棄。

任由孩子散漫成性。每個人天生都有惰性。就如很多父母在修假的時都會熬夜睡懶覺,孩子也生活顛倒,遊戲玩耍沒有規律,而且黑白顛倒。在這樣的狀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就很容易養成懶散的習慣。有老師說5+2的教育等於零,就是說老師在園辛辛苦苦教育五天,結果兩天放假,孩子的好習慣星期一就成了零。分析這樣的孩子,長大容易缺乏上進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隨心所欲,有始無終,沒有目標,也沒有理想。

包辦代替成了常態。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有些事情就要交給孩子做,但是好多父母總覺得孩子做的不夠好,或者是孩子做了就浪費很多時間,還說“與其浪費時間,不如我做了”。殊不知,這樣做,就是真真切切的“包辦代替”。那樣子節約時間,還讓孩子不是很忙。

如何做到真愛孩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纔是真正愛孩子。

巧立規矩堅持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孩子規矩和愛要“平分秋色”。所以,在日常教養中,父母要給孩子巧立規矩,讓愛不多不少,正好均勻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鄰居家的小景景由於父母工作忙,上幼兒園前由爺爺奶奶管,爺爺奶奶愛看電視,所以小景景也養成了愛看電視的毛病,每天晚上總是霸着電視從這個頻道看到那個頻道。而爺爺奶奶覺得只要孩子不哭不鬧,看個電視沒啥。

到了上幼兒園時,父母開始管她。媽媽爲了控制小景景看電視的時間,就想辦法制作了一些電視卡單做爲獎勵品。措施是,如果每天晚上小景景看電視超過半小時,電視卡單就會沒收,以後再也不讓看電視;如果不超過半小時,那麼每天晚上再獎勵一個小電視卡。當小電視卡集到十張時,就可以兌換成大電視卡。大電視卡單有很多用途,比如買書、比如去遊樂園玩等等。

這招還真靈,慢慢的就控制了小景景看電視的時間。現在的小景景每晚看一會電視就和媽媽一起讀書或玩遊戲、或做手工。直到小學,小景景愛看電視的不良習慣變成了愛看書、愛動手製作的好習慣,學習成績當然名列前茅。

父母要真正愛孩子,就要從小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辨是非、知道好壞,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讓孩子終身受用。

放開手腳去體驗。溺愛的最大誘因是家長不放手,擔心孩子做不好、浪費時間等。其實,家長的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也許今天他穿衣服慢了,請不要着急,堅持每天放手讓穿,總有一天她會掌握技巧穿的很快;不要嫌棄孩子洗襪子洗不乾淨,只要交給她方法,每天堅持洗,自然就洗乾淨。

要知道,所有的擔心只是家長的“一廂情願”。唯有放手讓孩子去做,去親身體驗,孩子就會自然掌握方法,慢慢做得更好。

相信孩子一定行。相信孩子,這是家長對孩子能力的充分了解和全面鼓勵。爲什麼有的孩子上了大學不會洗衣服?爲什麼有的孩子走上社會不會生活?爲什麼有的孩子成了家不會做飯?是什麼原因讓“巨嬰”越來越多?

經過深入分析,主要原因就是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不相信孩子能做好,讓孩子沒了自我,形了成“除了學習,什麼事都是父母或別人做的”依賴意識。要知道家長對孩子生活能力的不信任、不放手,結果就是孩子沒了自信,沒了自我。

要想讓孩子在衆人面前自信滿滿,家長就要從小相信孩子一定比別人家的孩子優秀,一定能把某件事做好。所以請家長在孩子做事時多給一些鼓勵,讓孩子在“掌聲中”越做越好。因爲道家長相信孩子能行,孩子就一定能行。

不因乞求而讓步。小孩子總是很有舉動令父母心軟,比如做錯事了還抱着媽媽的臉,滿眼委屈地說“不要媽媽生氣嘛,以後我一定好好聽話!”心軟的媽媽瞬間就原諒了做錯事的孩子。可事與願違,下次他還會犯錯,還會抱着媽媽的臉乞求。面對這種情形時,父母一定要頭腦清醒,堅持原則。要知道小孩子是最會察言觀色的“小人精。這次你答應原諒他,下次他還會如法炮製,因爲對他來說乞求很管用。所以,不要因爲孩子的乞求而讓步,也不要因爲你的憐憫而害了孩子。

承擔後果纔有責任感。讓孩子承擔做錯事的後果,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爲習慣和自律意識。同時,也讓孩子明白,無論誰做錯事,都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不能逃避責任,更不能推卸責任。唯有家長堅持這樣做,孩子長大後纔會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能力。


文字之光專題】秉持“爲好文找讀者、爲讀者找好文”的價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優選專題,歡迎投稿薦稿。

主編韓涵微語攜全體編委人員恭候你帶着優秀的文字找到我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