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15.2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段对话,按《史记》记载,是发生在孔子和弟子们在陈国被困绝粮的时候。孔子对子贡说:“子贡啊,你认为我是对天下事物之理,件件穷究,事事学习,所以学得多、记得多、懂得多、会得多吗?

”子贡说:“那当然了!同学们跟老师学,就是老师无所不知啊!”说完想想不对劲,老师问这个问题,肯定有什么话要说,马上又补一句:“不是吗?”孔子说:“当然不是!我是一条道,一以贯之!”

“吾道一以贯之!”在前面《里仁篇》,孔子对曾参说:“曾参啊!我的道,就是一以贯之!”曾参说:“明白!老师!”老师出去了,其他同学没听懂,问曾子:“老师跟您说什么啊?老师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啊?”曾子说:“就是忠恕之道。”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亲爱的战友们,大家早上好!又到6点半了,我们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

从昨天开始,我们进入了《论语》第15篇“卫灵公篇”的学习,第一章是这样的。

15.1 卫灵公问陈(zhen)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说的是孔子第三次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和他探讨如何带兵打仗。明明孔子是满腹韬略,他有这个能力,却推脱了,说,如果说是礼仪祭祀方面的,是因为我知道,所以我能谈一谈。但是关于军事方面的事情,由于我没有学过,所以不知道。

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以想一想,是因为他推行以仁德治国,不推崇刀兵,同时也因为即便是给卫灵公谈这些,卫灵公也不会用,所以就不愿意浪费口舌。

眼看两个人无法达成一致,因此在这里待着也没有意思。孔子就在第二天带着弟子们就走了,走了到哪里去了呢?在陈国、蔡国之间徘徊。

由于楚昭王得悉孔子的大名,想任用孔子,而陈国、蔡国的大夫们又怕楚国任用孔子以后会更加强大,因此就困住孔子,不让孔子走。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绝粮,没有东西吃,学生弟子和随从们都饿的直不起腰来。

对这种情况,子路就很生气,觉得我们陷入这种境地,太悲惨了,就问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以表达对这种境遇的不满,而孔子很从容的回答: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君子既然即便是遇到了这种情况,依然能够安之若素。

对于他来讲,该想办法想办法,派人去找救兵,该去弹琴的弹琴,该干嘛干嘛。而小人到这种情况下就会乱了方寸,无所不用其极。其实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到底怎么样,平时你是看不出来的呀!关键时候才能够见真章,“板荡识忠臣,疾风知劲草”。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新的一章,这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聆听并且深入的思考,积极的回馈。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一段话据考证是和上一章紧接在一起的,就是在孔子被绝粮的时候,孔子分别和三个弟子进行了交流。第一个就是子路,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接下来孔子就找子贡,因为子贡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受不了,也没有给老师好脸色说,我们跟着您困这儿,您拿出办法给个指示啊,还天天带着我们背书唱歌,这都死到临头了。

孔子叫了子贡,在问子贡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对天下事物之理,渐渐穷究事事学习,所以学的多,记得多,懂得多,会很多吗?这一点很关键啊,我们往往就是说一个人博学多才,就觉得这个人厉害,就是因为他学的多,知道的多,懂得多,所以才厉害。

我相信现在我们大家也都会认为,你看他读了多少本书,他见了多少牛人,他经历了多少事儿,因此觉得这个人厉害。

子贡也是这样认为的,说:然,对呀!但说完以后,子贡又觉得哪里不对,因为老师说这话明显的意思不是让你赞同,如果是赞同的,他就不这么问了。

因此子贡又多了个心眼儿,说:“然,非与?”就是不是这样吗?反问句,表示我是认可你说的这句话的,您就是因为学的多,所以您才有这么高的地位,那么大的成就的。如果您说不是的话,那您得给我一个理由出来啊!到底为什么,关键在哪里?

孔老夫子回答说:“非也”,不是那样的,不是因为我知道学的多,所以我才厉害,而是我一以贯之。

就是孔子说我不是因为学的多,记住得多,才厉害的,才有今天的。我是一条道一以贯之,关键什么是一以贯之呢?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呀?在这里就到了真正的关键了,关于这个一以贯之的道,众说纷纭。

我们先看第一种解释,就是前面曾经提到过的,在《里仁篇》里面,孔子跟曾子说过,说: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就是孔子对曾参说:曾参啊,我的道就是一以贯之。曾参说:明白,老师,我知道 。

因为曾参说知道了,孔子也就没有再多说,可是其他弟子不知道,就问曾参,说:老师说到底啥意思啊,什么是一以贯之,一以贯之什么呀?曾参就说:老师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忠恕之道。那到底什么是忠恕之道呢?其实通俗一点就是叫将心比心。

这就是儒家的日用常行,我们的民间智慧,“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你想得到的,你喜欢,想得到,那你就想办法让别人也得到,或者说让别人先得到,因为你知道好,别人也知道好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比如我们常说的那句话,“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是见了一个好的东西,比如说一朵花,自然而然的就欢喜,不需要有什么其他的铺垫,发自内心的。比如说闻到臭的东西,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心生厌恶,也不需要做什么铺垫。

我们喜欢这朵花,其他人肯定也喜欢。我想得到这个花,别人肯定也会想得到,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家知道有个原谅、宽容,在这里对应过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闻到了这个东西臭,不想闻,那你就知道别人也不想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孔子的意思就是,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是学的越多,知道的越多,越厉害,而是他把所学的东西都切己体察,都放在自己身上。学是输入,然后做了思考,并且能够用起来,最后到一通百通的这种境地。

我们都知道说万事通一理,前面在讲颜回的时候,子贡也说过,回也,闻一以知十,我们知道一个事,就可以把它用在很多方面上去,融会贯通。

而绝不是我们说,看到什么新东西我就学,学的多我就厉害了。学的多不叫厉害,学的透,学的明白,真正用起来,取得成果才是自己的。

庄子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生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就是说人生是有尽头的,可是知识他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以有涯的人生来追求无涯的知识,人生就挂了。

所以不在于你学的那么多,当然需要多,一点没有肯定不行,但多不是根本,根本是学了用,知行合一。这是第一种解释,就是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再来说第二种解释。第二种解释这个一以贯之是什么呢?就是儒家思想里面的“仁”。关于“仁”,我们多次说了,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思想,如果用一个字来贯穿和概括的话,那就是“仁”。

后来孟老夫子提出了一个“义”,所以说孔孟之道简称“仁义”二字。

就是孔老夫子他有那么样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一直在践行“仁”,他把“仁”这个核心思想,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心中。用“仁”这个道,来指导我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那怎么才能得“仁”呢?

宋儒解释要“静”,我们《大学》里学过,止定静安虑得。在静中养其端倪。所以你看儒家、佛家、道家,他都有打坐,儒家这里边的“仁”和道家的“道”,天道。释家讲究佛,佛是什么?觉悟的人,明心见性。

就是孔老夫子,他始终有一个道,中心思想,在贯穿着自己,那就是“仁”。他的所有所学都是围绕着这个展开的,学习是奔着“仁”来学。

用的时候,包括后来治国理天下、教学生等等,都是按照这个中心思想来行事的。其实关于这一个,解释起来确实非常困难,因为他属于比较悬,像禅宗讲究顿悟一样,即便是说,也说不很明白,但我们自己要认真去体会,我们在这个社会中,人世间,有没有找到自己的那个“一”呢?

如果你找到了,那么请一以贯之,把它一直保持下来,作为我们的终身指导思想,你就是一个有灵魂的人。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到这里了,到底是把这个“一”理解成忠恕之道呢,也就是儒家的中心思想是忠恕之道呢,还是理解成“仁”呢?

这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你能不能从这里面真正的知道这个一,并且一以贯之。

明天早晨6点半我们继续学习下一章。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