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大学霸颠覆人生的思考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北大一对学霸夫妻远离社会,在深山老林中隐居27年的事儿。读后感触颇多,不吐不快,与朋友分享一下吧。





    主人公叫王青松、张梅,还有一个儿子。现生活在距北京几百公里外的大山里。这里除了他们家,荒无人烟。初见这对夫妻,蓬头垢面、破衣烂衫、皮肤粗糙,完全是一对不加修饰的农夫和农妇。而儿子小宇呢,是老王亲自接生的。跟城市小孩不同。他三岁就开始放羊,没打过疫苗,没吃过抗生素。讲起话来声儿很大,走起路来脚下生风。他没穿过名牌衣服,却有健壮的身体,他没玩过游戏机,却有无比单纯快乐的内心。

      他们有2500亩地。他们住自己建造的小屋,每天耕地种树、养鸡喂羊。他们种红玉米、旱稻子,他们吃自家收获的粗粮饼。他们用草木灰、皂荚洗衣服,他们用盐水代替牙膏牙,用自己种的高粱杆做筷子。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给自足。看到这里,你一定很羡慕吧?这不就是我们要的诗与远方吗?这让我们想起海子,想起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这也让我想起了陶渊明。陶渊明是出生于官宦之家,他毅然退出士大夫阶层,回归田园。他《归园田居五首》、《归去来兮辞》等每每读起,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那种欢愉和畅快,我想就应该是老王夫妇晨曦微露时,在山上薅草、喂鸡;傍晚的斜晖里丈夫喂猪,妻子就在旁边磨碾子的样子吧?




      凡事都有个起因。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因为对官场心灰意冷。而王青松、张梅夫妇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远离尘世呢?

      王青松,北大国政系79级学士,北大法律系83级硕士,一毕业就留校任教。从小习武的他,还是国内较早一批的气功师傅和养生专家,仅在北京,就有超百万人听过他的讲座。而在他以第一名成绩通过北大哲学系汤一介教授的博士考试,却被学校通知不予录取。而同在北大教英语的妻子张梅也曾连续五年评不上讲师。由此,他们便远离了城市,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了。

      但现在,在他们与世隔绝了许多年之后,又开始与外界有联系了。原因就是因为儿子需要读书。但我想,这孩子还能融入现在的社会吗?当初,他们义无返顾地归隐山林,孩子也习惯了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这又让我想起了陶渊明。

      陶渊明前后娶了两个妻子,共育五子。这五个子女给陶渊明的生活带来了欢乐。他给孩子们写了不少诗。譬如“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命子》)“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止酒》)“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责子》)等等。其实,做为读书人,陶渊明也不会不为五个孩子的未来考虑。你看他写的《与子俨等疏》,就有对他们细细的叮嘱。在现有的资料中,我没有发现有陶渊明子女的文字记载,想来他们可能也没有什么功名吧。

      而再回到王青松、张敏的儿子小宇身上呢,我想,两名北大高材生儿子的智力绝不会差到哪里去,更何况,二人也时常教小宇文化课。如今夫妻想的是不能让儿子脱离社会,毕竟孩子的未来不可能在大山深处。但小宇一出生就生活在荒无人迹的大山里,除了父母没有接触过其他人,更何况他至今从没有打过疫苗。这样的孩子怎能融入到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去?并且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是在儿童时期,现在再去改变孩子这质朴无华的性格怕也难了。这样一想,又不知该为这一家三口高兴呢,还是该为他们孩子担心呢?




      想来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城乡差别还不会很大,孩子们只要过得开心,就是默默无闻也便罢了。如今的社会可不同了,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吧。记得多年前,我曾在浙江省嘉善县住过半年。嘉善县非常干净,绿化也非常好。但我却非常不能适应的是,在整个县城没有卖报刊杂志的地方,只有一个图书馆,还只有一些旧书、老书。再想想王青松一家住的地方,没电、没电视、没网络···如果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又能住多久呢?

      如果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每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错。但有了孩子,那孩子的将来定然是父母考虑的重中之中的事情了。所以王青松夫妇也不淡定了,只能为了孩子而打破了沉寂。

      想当年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因为他对官场彻底失望了,辞官去过安静、平淡的田园生活。而王青松夫妇归隐,除了学校的原因外,他们夫妇在性格上是否有缺陷呢?这个不得而知。当北大的富豪同学得知他的近况后,嚎啕大哭:你怎么成这样了?你缺多少钱我都能给,不能让北大的博士这么受苦···可王青松却觉得他心里是富有的,富豪同学身在高位濒临崩溃的压力是可怜的。忽然想到汉·东方朔的《据地歌》:

    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

    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的确,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我追求闲逸潇洒的生活,但不一定会到林泉野径去寻找。在都市繁华之中过隐逸的日子,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寻心灵净土,独善其身,这也许是更高境界吧?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担心王青松的儿子小宇,小宇将来的路怎么走呢? 朋友,你是怎么看王青松一家归隐大山的事儿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