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壯:未來中國歷史級別的科技公司會怎樣誕生?

01

偉大的企業必然誕生在一個偉大的國家和一個偉大的行業裏,因爲首先你要有一個足夠大的基本盤

比如在委內瑞拉產生一個世界級公司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中國因爲足夠大,發展也足夠快,現在從商業角度來講,中國已經是一個很偉大的國家,但偉大的國家裏也不是每個行業都能產生偉大的企業

它產生在那些存在大規模技術或者市場突變後,實現了超常規發展的領域裏


02

小公司要創新,可以先跟大企業做生意,再想辦法通過補齊他的原生性不足,進而把自己成長起來

人們通常認爲小公司創新能力更強,畢竟有大量硅谷小公司的創業神話在演義,幾個輟學的高中生憑創新一夜暴富,但這種判斷很可能是“可得性偏差”,硅谷故事只不過更耀眼而已

真正創新的主力還是大企業,大企業投入在研發中的費用總額肯定高於小公司的研發費用總額,而且大企業的研發效率也更高

像任正非、喬布斯、比爾·蓋茨這些人,不都是小公司創新的榜樣嗎?

是,但他們當時之所以能創業成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任正非是香港鴻年公司代理商,喬布斯靠的是大公司建立的生態環境,比爾·蓋茨指望的是 IBM 的訂單,而現在人們把他們當榜樣,恰恰是因爲他們的公司變大了


03

小公司要做巨頭,可以先跟現有的巨頭做生意,要麼成爲大公司的代理商,要麼成爲他們的供應商

大公司也想創新,但會受限於目前的大公司的體制、利益關係、資源和管理等問題陷入“創新者的窘境”

如果沒有1990年代初的電信業改革,大概就不會有之後的兩家著名公司——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

給這兩家著名公司做硬件服務的那個公司,慢慢生長成了今天的華爲

給分拆後進行相對市場化競爭的電信運營商做軟件服務的那家公司,就是騰訊,騰訊最早是給運營商或者運營商相關做通訊服務和相關軟件的,包括BP機軟件,從這開始,騰訊才進入了這個行業,纔有了這個商業機會


04

1980 年,IBM公司推出了一款PC機(個人電腦),價格便宜可以用於家庭,但是沒有操作系統,因爲IBM 不屑於自己開發一個操作系統,搞UNIX的公司也沒在意專門給個人電腦開發一個版本

這就給了一家叫做“微軟”的小公司機會,微軟從別人那裏收購了一款小操作系統,叫 DOS,修改之後授權給 IBM 的PC機安裝,但自己保留了著作權

當時PC機剛剛出現,但是搞PC機的並不是只有 IBM一家,別家再搞PC機也有操作系統的需求,正好微軟有現成的,就直接授權安裝。

整個80年代到90年代,微軟的操作系統都被業界專業人士嘲笑,跟UNIX相比,DOS的性能差、安全低、結構不合理

但不管你喜不喜歡它,PC機上裝的都是它,這時候如果有開發者要開發專門面向個人用戶的應用軟件,比如遊戲之類,就必須是在微軟的平臺之下。

微軟既不是漂亮國搞“Made In America”計劃扶植起來的,也不是大公司靠資金和壟斷地位研發出來的產物,也不是用愛國主義捧起來的

那時候PC機剛剛出現,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東西將會迅速流行,大公司還看不起這個小市場,誰也沒想到給個人電腦做操作系統將會比給傳統計算機開發軟件更賺錢,微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貌似必然又偶然間產生的

也就是說,微軟的操作系統是跟着個人電腦這個新事物一起興起的,後來DOS變成了圖形界面的 Windows


05

從PC機時代微軟的Windows系統,到手機時代蘋果和谷歌的IOS系統和安卓系統,每次興起的小公司都是隨着新事物一起興起的

手機行業遇到瓶頸後,未來的新終端是什麼?

未來那些裝不進手機的東西自己本身就可以變成了終端!比如跑步機、體脂稱、汽車等等,這需要萬物皆終端,也就是——物聯網時代!

比如小米公司的手環數據可以跟手機同步了,智能音箱也可以播放熟悉的音樂.....

因爲這個判斷,華爲的鴻蒙系統出現了,這是全球第一個可以全解耦的大型軟件系統,他可以讓不同的的設備自發現、自連接、省略掉了繁瑣的設置程序,

這就是華爲的野心,做物聯網時代的軟件操作系統!

當然,因爲被美國孤立,鴻蒙系統目前只能先從自有終端(華爲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商之一)開始搭載,先喫“自己的狗糧”,還有和國內的家電等廠商合作,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比如搭載鴻蒙系統的美的智能蒸烤一體機就已經問世了,九陽的豆漿機也在路上

按照華爲的計劃,在未來一年,搭載鴻蒙系統的華爲自有設備過億,搭載鴻蒙系統的第三方裝機量也能過億


06

小公司與大公司合作的時候,永遠做的是人家看不起的髒活、累活、苦差事裏藏着機會

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很大程度上是比拼數據量和計算能力,小公司面對谷歌、微軟、臉書、阿里、騰訊、百度甚至是科大訊飛這樣的人工智能領域的大企業,毫無優勢可言,如何能趕上智能革命的快車,跳躍式的超越之前的那些巨頭企業?

第一,人工智能領域創業的小公司不要一開始就想着做平臺,而是集中一切資源在一個點上,掌握新技術的同時,把一個產品打磨好

第二,要利用好所有平臺型巨頭公司(華爲、阿里、騰訊等科技公司)現成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工具,結合自己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去服務目前由於基因問題無法轉型的擁有大量數據和資源的大公司(四大銀行、運營商等傳統公司)

第三,去幹平臺型巨頭公司幹不了的髒活、累活、苦差事,不去追求高利潤,去追求成長率,需要的是耐心和不斷的迭代


07

創業公司永遠都會在偶然中有一個必然的機會

疫情之後中國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一定程度上歸因於中美貿易和國際環境

如果不是因爲有這些貿易和外部環境影響,不管是汽車還是手機相關的大量的大型企業,他們大概率不會願意一上來就用一個創業技術公司所提供的核心產品

比如華爲、小米、OPPO這樣的手機巨頭,如果沒有外部環境,是不願意用國內創業公司做出來的零部件的,湊巧趕上了,大家爲了保護自己的產業鏈和產業鏈安全,就決定給這些新技術公司機會,讓新公司的技術能進入這些最核心和最大的企業裏,變成他們的核心供應商


08

對於全世界頂尖的科技公司而言,無論是美國的谷歌、亞馬遜、微軟等,還是中國的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所謂的“ABCDEFG”已經成爲標配

A是人工智能(Ai);B是區塊鏈技術(Block Chain);C是雲計算技術(Cloud);D是大數據(Big Data);E是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F是人臉分析技術(FaceID);G是5G技術(5G)

面對這些技術,華爲採取的是一貫的“黑土地”策略——不做基於人工智能的應用,而是去做芯片和平臺,“儘管傻一點,笨一點,但是可以持續。”

當然,芯片和平臺也不止一家大的科技公司在做,華爲在人工智能方面採用“全棧全場景”策略,所謂全場景,是指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各種邊緣計算、物聯網行業終端以及消費類終端等部署環境;所謂全棧指的是技術功能視角,是指包括芯片、芯片使能、訓練和推理框架和應用使能在內的全堆棧方案

很多所謂厲害的人,其實僅僅是因爲他們一直在老老實實地做他們該做的事情而已,單看每件事情是很難看出來他們厲害在哪裏的,好像還有一些偶然性,厲害是靠無數個“傻一點、笨一點”可持續努力攢出來的


09

科技永遠只是手段和方法,最終一家公司需要思考的,是解決客戶的某個需求

第一步:小公司活下來是第一位的,在最開始的時候,客戶需要什麼,我們就賣什麼

1987年任正非被騙200萬後,被迫從南油辭職創業,在關稅優惠特區深圳做向內地轉口的貿易,什麼都做,只要賺錢,保健品、減肥藥、火災報警器等都賣過

第二步:活下來後,定位決定一個公司的第一桶金,所以慢慢要開始選擇行業賽道,聚焦了公司主營業務

1987年-1989年兩年當中,小交換機的鉅額需求急劇增長,國內無廠商供應,所以看準時機的任正非很快聚焦交換機作爲公司的主營業務,並一舉拿下了香港鴻年公司HAX交換機的代理權。

第三步:熟悉營銷後,自行組裝生產,建立自己的品牌,甚至研發自己的獨有產品

1989年,任正非發現國內通訊廠商已經準備開始切入交換機生產,這些廠商將以低價切入市場,高價的國外產品將會被擠出市場,所以他根據自己建立的全國銷售網絡,採取採購散件的方式自行組裝小交換機供應市場,同時建立華爲的品牌


10

未來中國會出現歷史級別的科技公司,雖然美國主導了全球的創新體系,但美國市場並不是理想的創新目標市場,因爲過於工業化了

同一種創新,美國市場一試不行就直接死了,但中國市場除了有大規模的技術,我們還有一線城市、二線三線城市,還有四五線城鎮,一線不合適,可能四五線就很受歡迎,而且一些中國試驗成功的商業模式,因爲市場的相似性,溢出到東南亞和拉美也能成功

全球的經濟和創新中心正在向亞洲加速轉移!

這個時代的主流技術驅動因素是數字化,包括ABCDEFG等等技術應用,有一些還處於非常早起的階段

短期可以看得見回報的適合創業者探索商業機會的,在C端市場上,機會來自通訊、社交、娛樂、新消費、教育和醫療的數字化技術創新

在B端市場上,怎樣幫大企業完成信息化和智能化,怎樣幫小企業完成獲客,怎樣推動農業的數字化等等領域都有機會跑出新的大公司



作者:彭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