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1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主要是研究兒童教育的。

但不容忽視的是,每個成人的人格特徵都是從兒童時期構建而來的。

因此研究兒童,就是在研究成人的人格由來。

研究兒童教育,就是讓每個成人從自己的由來裏得到啓發,進而獲得一種生命的覺知,更好地指導下一代的成長。

這是阿德勒研究個體心理學的意義。


其次,阿德勒指出了人格的兩個方面:自卑感和優越感。

即便是那些看起來完美無暇的人,都會因爲生活環境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受。


就是這些自卑感受,引發了我們對卓越成就和優越感受的追求。


我們用追逐到的優越感去填補自卑帶來的心靈的創傷和缺失。


自卑感和優越感彷彿是一對孿生兄弟,共存共生。


他們是人格的兩個方面,沒有好壞之分。


可什麼時候它們會變壞呢?

當我們認知錯誤,對周圍人和事進行錯誤解讀時:

錯誤認知定會生出錯誤行爲,錯誤行爲️又進一步強化錯誤認知,如此惡性循環。


比如,一個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因爲事事不如別人而自卑,他覺得自己對他人的友好和善意會更加引發他人對自己的輕視和偏見,於是他以他的身體缺陷爲由不斷向人索取,因此獲得優越感,填補自卑感;當他人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時,他就辱罵別人,對他人道德綁架,這同樣能獲得控制他人的優越感。

再比如一個不受家人關注的孩子。他會想方設法地使自己矚目,以獲得他人的關注。當對成功的渴望超過了他身體所能承受的重量時,就會出現偏激、急功近利、不計後果等行爲。超負荷工作和與內心零溝通的生活狀態,會導致自己的人生走向一場虛無。

還有一種被過分溺愛的孩子。他們習慣了他人對自己無限的滿足和供給,在他們的認知裏沒有自我進取和自我思考的概念。️無論在何種環境,他們都覺得自己能有所依賴,工作裏依賴同事和領導,婚姻裏依賴伴侶,親子關係裏也不能給孩子提供穩定情緒的滋養。總之一個內心有強依賴心理的人,整個人生都是混亂和風雨飄搖的。


這統統都是沒有處理好內在自卑感,用錯誤的認知和錯誤追求優越感的方式構建的失敗的心理補償模式。


那正確的心理補償模式是什麼呢?

阿德勒給出了一個測試人格統一性的標準:就是孩子的行爲舉止是否對社會有益。

如果孩子用有益於社會的方式追求成就,獲得優越感,那麼他就做到了獲得了好的人格;

如果孩子能遵守社會的普遍規則,在規則裏努力、上進追求卓越,那麼他就獲得了人格里自卑感和優越感兩方面的平衡。


阿德勒也給出了指導建立社會情懷有效方法——合作。

與自己合作,做到知行合一;

和他人合作,做到心中有他人;

和愛人合作,做到服務於家庭:

和世界合作,做到服務於社會。


所以,與其讓孩子一味地學習追求高成就,不如先教給孩子們融入集體和社會。

因爲,只有懷揣着一個“大世界”,才知道如何構建自己的“小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