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9 1、我們身邊的少年都怎麼啦? 2、請與自己對話 3、學習的目的是追求幸福 4、獲得幸福要從我做起 5、寫在最後

“鑫鑫,以後你想做什麼呀?”

今年暑假,同事的兒子來我們辦公室自習,他兒子成績非常優異,去年憑自己實力進了我們區最好初中的重點班。大家都爲這個小少年感到高興。

鑫鑫爸爸在我們公司也是優秀骨幹,能說會道,業務駕輕就熟。

我們都羨慕他,事業家庭雙豐收。

暑期裏,這個孩子在我們公司擁有了一項特權:可以自由出入我們辦公室,在一個空的辦公桌上自習,和我們一起朝九晚五。

我以爲我的同事,也就是鑫鑫爸爸是想讓他在假期體驗一下大人工作的場景,想讓他看看我們如何辛苦的工作,從而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多一點思考。

但通過和這個孩子一個暑期的相處,我覺得事情沒有我們想得那麼詩意和夢幻。

“鑫鑫,以後你想做什麼呀?”

一次我們在電梯裏問這位看起來斯斯文文的眼鏡少年,他不好意思地推推鼻樑上的鏡框,漫不經心地回答道:“不知道,沒什麼想做的。”

他的眼神躲躲閃閃的,高大的身軀在我們面前扭扭捏捏,一點兒也不自然。

“除了學習,平時還有什麼興趣愛好呢?”

另一個同事心有不甘,繼續問鑫鑫。在我們心裏,這麼優秀的孩子,身上一定還有我們可挖掘的閃光點。

這時候的鑫鑫對別人的問話明顯開始迴避,他轉向沒人的牆面,伸出一支食指摳着牆面,不耐煩地說:沒什麼感興趣的……

電梯裏一片輕而尷尬的笑。

後來我才知道,同事是爲了更好地監督兒子學習,才爲他安排了這樣的“特權”。

1、我們身邊的少年都怎麼啦?

鑫鑫不善交際,可以說對周遭的人一點興趣都沒有,整個暑期裏,我們甚至不曾看見他笑過一次。

14歲的孩子,我看不見一點名叫“朝氣”的東西。

上次加完班回家,和鄰居家的女兒乘同一個電梯。一看就知道孩子剛從補習班回來,我關切地問她:媽媽怎麼沒去接你呀?

她撇我一眼:關你屁事!

給我了一萬點暴擊。

當然,我不會放在心上,因爲這孩子的說話方式大家都知道,不把你氣得半死,才叫不正常。

別說這孩子是因爲沒人管,恰恰相反,她媽媽從她小學開始就沒上班,全部精力都撲在這孩子身上,每個星期上千的課程一對一輔導,孩子起早貪黑,可學習是一點兒長進都沒有。

不要說她媽媽,就連我們看了也既心疼又着急。

第二天我又碰見了她,我依然提起精神給她打招呼,這一回,她竟語氣柔軟地對我說:爲什麼我活得這樣苦?!

扎西拉姆多多曾用這樣的詩句描寫少年:“你只需要穿着你的一身白衣,讓陽光照進你,你要明媚地笑着,等我滿身風塵地回來認取。”

我的喉嚨像是被什麼堵住了,我回答不了她。

我們身邊的少年都怎麼了?明明祖國的陽光如此明媚和溫暖,可卻怎麼也照不進他們的心房。

2、請與自己對話

我曾想用身邊爭分奪秒學習的哥哥姐姐們給我女兒做榜樣。可後來我越來越覺得把孩子培養成那樣是不對的。

他們得首先弄明白比學習更重要的這三件事:

我是誰?

我爲什麼要學習?

我該怎麼做?

首先說第一件事:我是誰?

“我是誰?”就是儘可能地瞭解自己。

鑫鑫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瞭解自己,所以才被父母推着走,“兩耳不聞窗外物,一心只想985”,其實他內心及其孤獨和脆弱。

除了學習成績他沒有其他能讓自己感到驕傲的事,因此他變成了學習的機器。以後進入社會,他可能一面被當作好使的工具,一面繼續着內心的孤獨和掙扎。

鄰居家的女兒也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瞭解自己,每天被動地接受媽媽給她佈置的任務,表面上是在學習,實際上整天摸魚打混,成爲了學習的奴隸。

約哈里窗口理論把“自我認識”分成了4個區域:

開放區域(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

盲目區域(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

祕密區域(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

求知區域(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

自我認識就是通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向知道自己知道,乃至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方向發展。

因此“我是誰”這個問題,是我們終其一生的人生課題。

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我們的孩子就已經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到了初中他們完全可以時常進行自我對話(寫思想的日記),通過廣泛閱讀、試錯、與外界多接觸等方式,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最終理解自己。

而高頻的補課,把我們的少年都淹沒在了教科書和試卷裏,他們無暇與自己進行這樣的對話,他們也沒有時間去自由閱讀,思考一些關於自己的問題。

更別提去接觸外界的其他人了。

一個不嘗試去了解他人的人,就不知道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就無法瞭解自己的獨特性,也無法接受他人、和他人建立友好和諧的關係。

卡耐基說過:一個人沒有認清自己的真面目,不能深明自己的優勢所在,就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換句話說,一個瞭解自己的人,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 ,纔會主動去探索、爲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所以,青少年們需要先學會與自己對話、勇於探索自己,用一切方法去搞明白“我是誰?”。

3、學習的目的是追求幸福

第二件事:爲什麼要學習?

關於這個問題我見過很多答案,最喜歡是一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多年的老師的回答。

他的回答很簡潔:學習是爲了追求幸福。

他說的幸福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是當下的幸福。

當我們悶頭學習、心無旁騖、每天都學得踏實、學得有收穫時,我們的內心是充實的,這就是幸福的感覺。

學習的目的就是尋找這種幸福的狀態。

第二層幸福是長遠的幸福。

我們現在努力學習是爲了給明天的生活圈子做一個選擇,這個圈子會影響到我們一生。我們選擇不同的大學、不同的同學、不同的老師、不同的職業,就是在選擇不同的生活圈子,這個圈子的高度和開闊度會影響我們人生的高度和開闊度。

也就影響着我們人生的幸福指數。

顯然,當下所追求的幸福是與未來的幸福有着密切聯繫的。我們今天學習的目的就是爲着以後爭取更多選擇幸福人生的權利。

媛創文化的CEO劉媛媛就是通過學習一步步從農村考到上海,又從上海考入北大,還因爲自己勵志的學習經歷成爲家喻戶曉的“超級演說家”的冠軍,她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最終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爲中國教育事業奮鬥終生。

她在學習裏找到了幸福的感覺,這種幸福的感覺指引着她走向更高、更開闊的人生舞臺。

4、獲得幸福要從我做起

第三件事:我該怎麼做?

在英國最古老的建築物威斯密斯特教堂旁的墓碑上面刻着這樣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於是我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便僅僅是改變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我可能會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爲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我們總會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遇到困難:

比如父母彷彿只關心我們的學習成績,不關心我們是不是真的快樂;比如我離開了曾經熟悉的同學,來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還比如十分努力學習的我,一直沒有進步;還有,我同桌成績總在我之上,我恨他恨得牙癢癢……

我的少年,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就此任命,更不是用極端、怨懟的方式與人對抗,我們要做的不是改變他人,獲得自身的滿足和勝利。

幸福需要向內求,我們得首先改變我們自己:

只關心我們學習成績的父母確實不對,但這是他們的問題,我自己心裏清楚,父母爲了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我要改變的是我自己的學習態度,少讓父母操心;

因爲家庭原因,我來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以後的人生我還會面對更多陌生的環境和人,何不從現在開始就學會如何與人建立友好關係,儘快融入新集體呢?

一直努力卻不進步的我,肯定有哪些環節是我一直沒有注意到的,我不知道,但不代表我的同學、老師、父母不知道,我得虛心接受他們的意見,我得去認真思考學習這件事,而不是停留在學習的表面,原地打轉。

嫉妒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會極大影響我的心情和學習,它就像一個惡魔阻礙着我的進步,爲何不從內心接受比我優秀的人,去欣賞他,和他一起分享和學習,一同成爲優秀的人呢?

以上這些都是獲得幸福的能力:從絕境裏看到希望,從曲折中尋得路徑。

保持樂觀、開放的心態,接納身邊的人和事,從自己開始改變,主動出擊,創造幸福!

5、寫在最後

我們的少年,瞭解自己是幸福的前提,知道爲什麼而學是幸福的動力,知道怎麼做是創造幸福的路徑。

用什麼方法才能拯救自己呢,我的少年?

我覺得答案應該是主動去創造屬於自己幸福,更準確的說法是:擁有無論走到哪裏都能感到幸福的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