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凡與‘二王’反着走得都成功了”?

書法講座中陳海良教授說:

“書法史是叛逆史,凡與‘二王’反着走得都成功了。孫過庭是個一衛道者,書法史上,很少有孫過庭的,因爲他沒有創新,所以他的地位是不高的。代表大唐書風的是魯公,好像沒一個人願意學他的《祭侄稿》。學二王入展、獲獎快,沒人學魯公,遺憾……”

陳海良,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委員、培訓中心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首位書法博士。

與二王反着走的都成功了?這個說法或觀點,你一定會覺得顛覆認知,甚至認爲是胡說八道。

二王是指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父有“書聖”、子有“小聖”之名。

我們普遍認爲:二王是書法的正統、楷行草三體的規範,後世學者無出其右。而陳教授卻說,與他們對着幹的都成功了。

顛覆認知,便不對嗎?

書法史是針對書法記錄書法發展的史書。分爲古今兩個體系:一是漢以前的甲骨文、鐘鼎文、篆書的古文體系,二是漢以後的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今文體系。

二王屬今文體系,書法風格清秀俊逸。那麼,究竟有沒有與二王反着走的呢?

有。唐代張旭、顏真卿(魯公);宋代米芾、黃庭堅;元代楊維楨;明代徐渭、倪元璐;等等。

他們的書法要麼狂放,要麼渾厚,要麼長槍大戟,要麼……總之與二王的清秀俊逸不沾邊。

值得一說的是,學了半輩子二王的米芾,晚年卻說“一洗二王惡扎,照耀皇宋萬古”;自稱“我家羲之獻之”的王鐸,其書風也與二王迥異;另外,黃庭堅在《山谷書論》中還特意強調“書本無法”。

照理說,反着走不能成功纔對,可偏偏這些人成功了,隨便拉出一位都是書法大家。陳教授爲什麼那麼說,想必就是源於這些例證。

如此看來,顛覆認知不一定就是錯的。

與二王反着走的都成功了,是否意味着正着走的都沒成功呢?

絕非如此。正着走的也成功了,如唐代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五代楊凝式;宋代李建忠、蔡襄;元代趙子昂、鮮于樞;等等。

他們的書法無論怎麼變化都符合二王法度,而且各自的成就並不比反着走的差,當然孫過庭是個例外。

這又說明什麼呢?說明二王之後書法分成了兩派,即:清秀派和厚重派——前者正着走,後者反着走。

而歷代書法家實踐證明,無論正還是反都沒有問題,最後都能走向成功,唯一的區別僅是面貌不同。

這就好比兩個人爬山,一個從山前的人工石梯,一個從山後荊棘密佈的小道,最終都能登上山頂,只是所看到的風景不一樣而已。

事實上,陳教授說與二王反着走的都成功了,也是沒有問題的。

因爲他的角度站在了厚重派一面,所以看到的與站在清秀派角度的人不一樣。沒有對錯,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我覺得,他在這方面下過很大的功夫,不然也不會這樣說。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哦。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二小書法,讓我們一起探討;如果您認同文中的觀點,請轉發讓更多人看到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