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几岁,财务自由》--这样的日子,会让人想“长生”吗?

可以说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因为它作为一本无关生物科技、无关科幻的财商型图书,竟然能够在阅读过程中,神奇地在读者的思维中,把“财富”与“长生”两个概念挂起了钩。

毕竟,真的获得了“财富自由”后,除了想一直有钱,当然还想“一直嗨”下去啊。可惜,对于很多人来说,三十几岁的年龄才开始为财务自由努力,已经算晚了--更别说想在三十几岁凭借自己现有的财产,提前几十年退休,拖家带口地去环游世界,享受生活?向天再借五百年也不敢说这种梦话--如果这五百年依旧只能当个普通“社畜”。如果人间精英不好当,那么直接变成其他长生的物种呢?


于是,关于长生,很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变成吸血鬼或神仙那样具有神奇自我修复能力的“物种”。然而科技最多能够帮人类做到“延缓衰老程度的长生”,不代表能让人直接拥有与“长生”的模式相匹配的强大自信心和应变能力,“好马上投身于寻找更多感情上和冒险上可能性的事业”。那么,即便是提前退休,不还是容易机械重复以前的生活,陷入到追寻物欲的怪圈里吗?一些看似是“人间精英才能享受”的生活模式,真的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拼命换取吗?


所以作者在书里看似普通的“晒生活”时,提出了一个看似平常但也很实际的课题,那就是--即便手头的财富足够让人提前几十年退休了,我们还是要注重开源(退休前努力工作拿高薪+投资指数基金)、节流(做好“断舍离”+在旅行途中找到物价便宜民俗吸引人的地方就适时定居一段时间),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携手互助积攒下更多的体力和金钱,只为了追寻富有更多生命质感和体验的生活(包括继续学习进修自己喜欢的专业,经营社交媒体分享经验获得收入等)。如若不然,即便是提前三十几年退休了,约等于像吸血鬼或者神仙一样“精力旺盛地长生了三十几年”,也迟早会变成一个会被自己层出不穷的欲望逼疯的怪物--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是带着作为人类的贪婪本质,才开始寻求财富和长生的。


所以说,即便是选择长生,也要想明白--自己究竟是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去感受“活着”状态下的更多层面,还是只想要更长久的生命去享受。

只有想明白这个问题,才能确定:就算自己一样做到了作者一家认定的“财富自由”,是不是也能真的有勇气提前三十几年去周游世界?我们想要的“长生”和“财富”在内心的天平上究竟处在哪个位置?我们是否真的应用得好自己一旦获得了“长生”和“财富”的“自由”?旅行的前期准备我们真的做到位了吗(不仅是查攻略想省钱或想打卡自我犒劳那种,而是要在相关网站上了解好当地的文化和物价,甚至准备好随时安居或继续迁徙)?说起旅行的意义,我们的内心真的有坚定不移的答案了吗?对旅行的期待值得我们为此多学好一门语言或技能吗?已经决定把旅行本身过成生活本来的样子了吗?带着孩子也能应付得来也觉得相关的考虑和疲惫没有关系吗?


上述问题,作者往往只是轻描淡写地用很日常的文字一笔带过--因为他们真的是在旅行中过日子,追寻生活的意义,不断学习努力,每一个度过的平凡日子就是一家人把人生当作旅行的最好注解。看看书中使用的作者自己和一家人的自拍,甚至比不上一般的网红滤镜,照片中也没有什么奢华酒店的炫富场景,如果读者看到后面已经开始接受这些照片中饱含的略显简陋的真实里,那依旧让人感到很舒服的质感:只是因为我们开始认同照片为证的、作者一家关于财富的想法和生活态度,从中能够获得有益的启发,就是更好人生的新开始。但是,接受这些观念和感觉,不等于要按部就班地照搬作者的经验:因为作者生在台湾,长期生活在美国,他们总结的经验里,涉及到的日常生活习惯、择偶观念和财富获取的渠道与中国的国情依旧有一些明显的差异,需要读者自行对照调整。


苏轼曾在词中写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之路,且前行便了,三十几岁本就可以想寻求财富就努力赚钱,想追寻自由就浪迹天涯--只要你能力足够,财商在线,数十年的时光里,谁不能成为一个不需要用灯红酒绿、奢侈生活就能证明自己已经“尽享长生富贵”的“逍遥散仙”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