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鳥瞰與蟲眼》——“視界”不同,感知交融

身處一個被過度商業化的數據分析日漸主導的社會,我們每個人在某些瞬間都曾覺得無比厭倦過,覺得自己的生活正陷入時時刻刻被監視的狀態,由內而外地覺得只是想讓別人瞭解自己都無比的累,必要時還得硬凹人設。可是,如今的人們因爲傳統社會環境和家庭結構的日漸鬆散,既難以從中獲得相應的經驗、幫助和支持,又不得不開始依賴於眼下這種生活(比如在自己被迫陷入某種“羅生門”,沒有親人、朋友和熟人幫着作證時,能有個攝像頭能幫着還原真相,讓自己不被冤枉),甚至因爲天生的、懼怕於被羣體拋棄的心理,不得不試着接受這樣的生活對自己的打磨(比如試着玩點網絡熱梗,只爲證明自己還具有敏銳感應社會潮流的能力),日漸迷失自我本心。


這恐怕是人類學家們從沒想到過的:他們本來慣於的“去不同文化領域,感受思想與文化間的衝擊和差異,修正現有的理論與刻板偏見,幫助人們以全新視角評價自己所處的環境”的本職工作內容,不必等到AI登場,就已經被各類社交軟件取代了。


於是,作者發現,當自上而下的“鳥瞰”視角,也許已經不能再引導世界上的人們抉擇“更有價值”的思想路線,探尋“更有意義”的人生觀念,帶動“更有幹勁”的創業精神之際,反而是商業機構們開始僱傭人類學家,通過引入他們的專業觀點,通過自下而上的“蟲眼”視角,研究商業社會的運轉,好像更能吸人眼球,也間接弄清不少我們很想了解的問題。因此,許多人覺得,人類學能夠讓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也可以讓我們很熟悉的東西成了別人眼中的金礦:他們更擅長提出更符合當地人文化印象和思維習慣的營銷策略方向,甚至能夠使得一些商品就此反過來改變我們的固有思維。


比如,這世界再也不需要“有人通過研究偏遠地方的人們要如何應對蘇聯帶來的世俗新生活,會怎樣衝擊自己保存着宗教觀念的婚禮”,以從中獲得“到底什麼樣的想法和觀念纔是未來更值得引領人們的思想”的結論;同時,僅僅因爲發音相似,所以,在巧克力公司改變了產品的包裝顏色,巧妙地用口號似的語言爲巧克力賦予了祈求考試成功的寓意後,其產品就在日本人中迅速地打開了銷路,甚至成爲幾代人在應對考試時延續多年的習慣:人們帶着自認爲的文化優越感,去評判他人時,就有可能會遇上這樣的情況,無論這些觀點在別人那裏,是否可笑或可信(包括必須要讓工人相信汽油桶上的標籤寫着“空”,在它面前抽菸仍然是危險的;包括要讓非洲部分居民相信,滿懷對逝去親人的愛的吻不能給病人)。


本書就如作者在前言部分中提到的,並沒有提出多麼了不起的高深理論,只是從人類學家的角度講了一些自己的經驗和看法——它們是那樣看似普通卻又有力量,因爲,那些故事中對應的一些人和思維,總有對應到我們身上的部分,可供從事市場營銷、廣告設計行業的人拓展思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