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認知指南》——現實不似你所見

我們對世間萬物的認知,在科學技術的加持下,的確變得比前人更接近真相吧。而這些所謂的真相也會因爲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而被不斷的打破、重建,因此誕生了各種科學奇才,也誕生了無數的科學狂人。總體來說,人們對世間萬物的認知,正一點點幫助我們走向前所未有的輝煌,同時,也因人們對世間萬物的認知終究要被侷限在某種程度和層面之上,也註定了人類終將面臨的悲劇命運——那就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就像“薪火相傳”這個成語,本來是莊子對於薪柴那“指窮於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的命運豁達而無奈的形容,爲了呼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的悲哀,卻最終激發了人們代代窮盡自己生命去追尋真理和信仰的豪情,只能說,人們對萬物的認知,短時期內,可能將一直保持在這樣的水平——


人類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存在,所以,註定不可能窮盡、掌握這個世界所有的奧祕。人類的命運或許不會因外界環境而早早終結,反而有可能是因自己在認知層面永遠無法達到真理的盡頭,最終作出錯誤的判斷,以致於將自己的命運一步步推向終結而不自知。


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的,1961年,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茨試圖在自己的電腦上運行一個天氣模擬程序,爲了節省時間,他決定從程序從中段開始執行,並以前一次模擬結果數據作爲初始條件。但是第二次結果與前一次模擬大相徑庭。他發現,這是因爲電腦的計算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後6位,而他打印出來的數字只保留了小數點後3位。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差異看似微不足道,可在一些系統中,比如天氣、雙擺、天空中的星團等,只要你無限精確數據到更多位,就可能得到一個相差巨大的答案。洛倫茨意識到這不是一個特例,於是這樣總結道:“所謂混沌,就是現在決定着未來,但是近似的現在並不能近似地決定未來。”


因此,本書從多個層面講述了一些人們自己通過一般性的社會教育和學術訓練所掌握的知識之中,到底有哪些是人們越研究越討論才越覺得無法窮盡的內容。這其中既包含部分科普讀物中提到的“螞蟻能舉起超過自己體重幾十倍中的物體”,所以人類如果也具有同樣的條件的話,是否也能做到的類似吸睛科學僞命題;也提到了關於要不要努力掌握最精準的時間,就可能會影響到你我是否在瞬息之間成爲金融家們藉助信息差收割的韭菜(哪怕是關於一瓶葡萄酒價格的起伏);書中有關於宇航員到了太空後,眼睛的視力可能會發生改變的科學依據;也有關於創世神話的內在模式的討論……這些主題或者宏大,或者細微。但是卻都與我們未來的命運密不可分——因爲除了數學上能計算出來的球體,沒有什麼能夠真正達到圓滿,沒有什麼模型能真正算無遺策,我們只能繼續在看似模糊的世界裏,探尋自己認定的真相。


閱讀本書之後的另一大重點收穫,就是從此以後會改變對世間萬物之間是否存在真正的聯繫這類問題的審視角度。就像作者說的:“我們就一直在努力瞭解現實世界的真實情況究竟是什麼樣,這就是科學的主旨。……這本書中有我們最喜聞樂見的故事——關於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事情,以及我們在不斷求知的道路上反覆試錯的故事。”也許,未來的某一時刻,我們自己的“心流”也會突然溝通我們自己僅有的認知部分的界限,認同“我們對時間的感知都是主觀的,取決於我們在不同情況下的心理狀態。我們的所感知到的不只有時間,還有光亮、味道、氣味以及每一種輸入我們大腦深處的信息。感知讓我們的生命多姿多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