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終結者:目標感的底層邏輯和重塑方法 前言

序言

我是一名IT工程師,偶然翻閱知乎的時候,看到有人問迷茫該怎麼辦(知乎原文《 求個老闆開導下,日常迷茫起來了?》),自己頗有些心得,於是寫下了一個答案,並且仍然在不定期更新維護,於今日發表在簡書,分享給各位讀者朋友,不定期更新,建議可以先點贊關注。
這次的【再編版】我也會整理出思維導圖,有助於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吸收;讀完這篇文章以後,相信,還在迷茫的你,或多或少能有至少一個可執行的方案。

前言

我同時還有另一個身份,一名初次創業者,因懷着對打工的迷茫,我決定拋棄原有的工作生活模式,首先,掌控對個人時間的絕對權力,擺脫枷鎖的桎梏,並在完全自主的實踐中,去探索,人生的奧祕:

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到哪去?

在這一系列的生產實踐中,我發現,迷茫相伴而生,而這種迷茫,有的時候就像喫飯睡覺一樣,是人的本能之一。不過既然像“人的本能”一樣,總有解決的辦法,如同“餓了就喫”、“困了就睡”,迷茫了,也有應對之法——找到一個目標!

爲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1:人類的優勢

總的來說,人類這個生物,是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的「智能生物體」。

這有別於真實存在的「智能機器人」,因爲真實的機器人無法形成解決方案,它只能按照人類預先定義好的方式去「計算」。

面對生活實踐中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只有人類的大腦能想出解決辦法,而機器人,即使是現在流行的人工智能,也只是在執行“人類預先思考好的、所抽象出來的算法模型”。這也是爲什麼在形容一個人像機器的時候,被形容的人會覺得有些不舒服,因爲機器人代表着被預先編排的人生,沒有自主選擇權。

當然,從另一個思維框架來看,這也回答了,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的工作是否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的競爭優勢還蠻大的,甚至還有點欺負機器人,因爲人類具有解決任意特定的、具體實際問題的主觀能動性。


2:目標感陷阱帶來的目標真空

OK,回到主題,那麼目標感有這麼重要嗎?有,因爲人類就是爲了解決問題而生的。而這些問題有大有小,有迫切的,有可緩的,有底層的需求,有高層的追求,都不一樣。

每個人都有目標,這樣每天不至於渾渾噩噩,但是有一個目標感陷阱,就是你有目標,但你沒有落實它,沒有將它拆解出實現步驟,那這就只是觀念上的僞目標,也就是說它不是你內心的目標,而是外界強加給你的,或者說你的內心並不是真心想要實現它。

這種僞目標是易失的

如果是這種情況,你的內心會抗拒,會萌生出一個新的目標,而這個新目標如果是你有主觀上的想法所產生的還算好,如果沒有想法,只是爲了中和外加目標而強迫大腦產生的,那麼大腦會根據底層邏輯給你一個生理需求的目標,讓你快速達成,達到爽點。

而這種大腦給你的底層生理需求的目標是易得的

所謂的迷茫,就是作爲「智能生物體」的你,暫時丟失了目標,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了。

而這種時候,常人希望的就是有一個像救世主一樣的人出現在你面前,告訴你你接下來要做什麼,甚至只要能有一個事兒幹,你都會很開心,就像這道題的題目所言“求個老闆開導下,日常迷茫起來了?”。

就像一個原子,失去了電子,如果此時有一個電子路過,原子會立即將其俘獲。是不是像極了因丟失目標感而迷茫的你?

別人給的目標始終是爲別人的“解決方法”出一份力,你可以從中獲得暫時的寧靜。這也不失爲一種可行的方法,因爲無論如何你找到了一個目標,去指導你接下來一個階段的人生。

3: 目標感的增強方法

但光有目標還不夠,人的大腦總是健忘的,爲了杜絕它退化成僞目標,你還需要時刻增強「目標感」。

諸葛亮的出師表有一句名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擺脫迷茫也是這樣,你需要藉助增強目標感的手段,把「易失的」僞目標具象化,這樣纔不會造成目標真空,不讓「易得的」底層生理目標占據你的人生主線程

從這一點來看,所謂的拖延症,所謂的“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不正是因爲在開始時僞目標沒有實例化,導致目標真空,從而易得目標開始侵蝕,你開始刷手機,直到deadline逼近,這種時間上的緊迫感,加強了你的目標感,從而讓你以一種異乎尋常的效率完成任務。雖然時間緊迫是一種方式,但這隻限於他人對你的硬性要求,當涉及到自身時,人往往容易放鬆偷懶,精神有所懈怠~

下面,我將提供一些方法,來重塑你平時的目標感,將僞目標去僞,從而突破“拖延症”的枷鎖。

增強目標感的做法,就是對目標達成的路徑進行分析、拆解,使其成爲一個可實現的路徑。如果拆解後目標仍然短暫丟失,說明拆解的還不夠細,沒有拆分出你的大腦目前的最小可執行單元,即內存溢出,拆解當然會失效,從而丟失目標。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拆解步驟寫出來,因爲人的大腦就像CPU(中央處理器)一樣,只能專注於一件事,所以思考後的產物,就把它記下來,需要的時候隨時可閱讀、浮現,這時記錄的載體相當於SSD(固態硬盤)。


還有一種,就是營造目標感的場景,如果你置身於某個專門的場景,會加強你對目標的認可。 看到過一張網圖,一個學生在KTV寫作業。雖然有點搞笑,但大家一眼都能看出來,這不是學習的地兒,最後的結果,肯定是學不好、也玩不好。與此相對的,如果你當前的目標就是陪伴朋友、家人,那你可以選擇去旅遊,去看電影,去密室逃生,這些都是達成這一目標比較好的場景營造。

你需要營造一個讓你專注的氛圍,去集中精神解決這“一件事”,這裏所說的一件事具有原子性,也就是必須是完成一個完整的小目標,中途不要有中斷。因爲你的小目標已經是你拆解到最小可執行單元的事件了,如果中途有事幹擾了,意味着你必須花費額外的精力將它再次拆解。換句話說,那條你本來規劃好的路徑,要直行,你左拐了,你大腦的目標解決系統必須要“重新規劃路徑”,否則這路一旦斷了,造成目標真空,你絕對會拿起手機開始刷知乎!~

當然,真正目標感強的人雖然不會承認他們是遵循這一指導原則,但其實他們正是因爲有意無意的養成這種思維習慣,才造就了他們現在的能力。而對於我們這些強於理論、弱於實踐的人,還需要去刻意訓練我們自己的思維習慣,從而達到這種強目標感、強執行力的人生。

祝君加油,一起共勉!~


4: 計劃的動態本質

實現路徑的拆解,就是todo-list(任務清單),如果再加上時間的限定條件,就變成了日程計劃。然而很多時候,即使我們拆分成了最小可執行單元,並把它鍵入到日曆日程裏,我們仍無法按時完成計劃。

這是因爲當你構思出了目標實現路徑、並把它記下來的時候,你大腦會默認爲這件事已經完成了,錯誤地混淆了【計劃】和【日誌】的區別。

計劃,記錄的是“待完成”的事項。日誌是“已完成”的事項。這兩個事件狀態都和“完成”有關,只是一個在“完成”前的某一時刻,指向“完成”的最終結果,是一個矢量;而另一個是在“完成”那一個瞬時就已經結束,後面記錄完成狀態及與其相關的中間過程資產,沉澱成當時情境下的常量

停滯的原因是誤以爲【計劃】被寫下來就是一個常量,其實它是一個需要人去驅動的矢量,你不去行動,當外界環境變化(政策、不可抗力、以及最客觀的時間變化),這個【計劃】失去了當時制定的環境狀態,必然要改變,因爲它不是一成不變的。

常量意味着確定,矢量意味着行動才能最終導向確定。

有了這個心理預期,當你寫下計劃時,才明白時間緊迫,只有立即按計劃行事,才能完成計劃。

在“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候,這並不意味着你的計劃的失敗,上述的論證其實也是爲了告訴你,正是由於計劃有着動態屬性,所以對它的心理預期可以適當降低,在指定時間內未完成時,你只需要結合各項目標、情境,動態地調整計劃,事情仍然可以往預期的方向逐步推進!~

當然,這裏還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偏方)調整你的心裏預期,如果你每次寫的計劃基本上都無法完成,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墨菲定律】,也叫【flag定律】,你可以每次反着寫,譬如:我在明天9點之前絕對開發不完管理後臺表單處理模塊。那麼,基本上就可以完成,哈哈哈。有一個風險對沖在裏面,如果開發成功了,墨菲定律失敗,你收穫了目標達成以及打臉墨菲的喜悅;如果真的沒有開發完成,你同樣收穫了計劃完成的喜悅,墨菲說的真對,這個正向的反饋會鼓舞你繼續設計和執行計劃,長期來看是有好處的。

今天就先分享到這裏。


5:爲什麼感覺有兩個我?

意志的消磨有時往往是在每天剛起牀的時候,前一晚睡覺前規劃好的新一天計劃,在今早看來又是癡人說夢。你有沒有發現,每天早上的你,和晚上的你,像是兩個人?

哈哈,別怕,這不是一個懸疑小說,一切都和人體的生理結構有關。比較淺顯易懂的道理是,早上犯困,所以沒鬥志,延伸開來,有的時候,你在電腦前伏案工作10分鐘,就幹不動了,這些都是和大腦的興奮程度有關。

在這裏我要說明的是,你困並不是因爲你懶,而是生理需要。任何人的精神世界,都依託於身體這一物理世界的東西,如果沒有物質作爲載體,人類的精神產物(思想理論、書籍、影像)甚至都無法流傳於世,而人類的精神依託於物質載體(身體),纔可以繼續創作精神產物,甚至是改造物理世界。所以我們才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我們要尊重物理世界的客觀規律。之所以站在這個維度提出這個觀點,是爲了讓你不要因爲沒達成計劃目標而有太多關於“個人意志力”、“良心”上的道德譴責,抽離出來分析身體激素水平,可以更好的提升你的專注水平,從而在根本上(通過底層邏輯,比較容易產生強大的能量)根治拖延的毛病。

那麼,身體是如何影響你的目標達成效率呢?

6:腦力的影響因素:疲勞和混亂

所謂的腦力,是指人在單位時間內,可以處理的信息內容。有的時候你1個小時都沒解決的事情,換了一個時間,換了一個地點,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並且會拍着自己的額頭說:唉呀,原來這麼簡單,我當時咋想的!~

【疲勞-->興奮】、【混亂-->秩序】這兩條實現路徑,可以幫助你快速提高大腦運載力。

從上一小節《5:爲什麼感覺有兩個我?》已經分析出,人的身體是物質世界的載體,而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只要一睡醒,到下次睡覺,你的能量會持續減少,身體也會逐漸的變疲勞,這是一個大趨勢。

但是,人類的進化產生了一種叫多巴胺的東西,它由大腦分泌產生,具有抗疲勞的作用。底層生理需求(飲食男女)可以產生多巴胺,但它們對你達成當前目標無益,反而會產生干擾。通過《3:目標感的增強方式》我們可以拆解出多條易於達成的小目標,來增強成就感,從而刺激多巴胺的分泌。當然,剛開始這種方式產生的多巴胺分泌量肯定比不上刷手機,我們需要通過刻意練習,增強這種感覺,爲目標增加附加價值,使其變得在你自己心裏更有重量(別管別人怎麼看)!

可能有的朋友會問,你說每天睡醒能量是最高的,然後一直遞減,直到下一次睡覺前是最低的,爲什麼我的感覺是剛好相反呢?恭喜你,你已經發現了新的知識點,因爲作用人體的還有第二個因素:混亂

對於目標感不強烈的同學,剛睡醒的時候是懵的,而經歷了一天之後,你還有很多想做卻沒做的事,腦子裏有規劃有想法,所以還不想睡,有的人甚至是晚睡、熬夜,這整個一天的過程,恰恰是從【混亂-->有序】的發展過程,而我們做這條分析,就是爲了達到相反的效果,即:你從一早上起來,思路變得清晰,一天都按清晰的思路去做,晚上因爲目標都達成了滿意的睡覺,不用晚睡,不用熬夜。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常說“一日之計在於晨”,如果你在早上提前制定好了一天的大體計劃框架,這一天的思維都會很清晰,做事效率也高了,晚上睡覺的時候一覆盤,自己在早上定的目標都有序完成了,雖然有幾個沒完成,那是因爲白天又有新的工作內容插進來,時間也是有效利用上了,好的,睡個好覺吧!~ 上面的推演是不是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了古人總結的那句話了,是不是突然感覺很有道理呢?~ 制定計劃的話可以參考《4:計劃的動態本質》。

今天的這一小節就是在早上6:20完成的,爲我接下來的目標打下了一個好開局,好的,那麼今天就到這裏,下次再見!~

7:絕不可能拖延的場景擬態:趕車(飛機)

趕車的邏輯是,你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指定的目的地,排隊檢票,其他什麼都不用做,你就“上車”了。而且這個時間你絕對不敢踩着點兒去,絕對是趕早不趕晚。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趕車”就是“拖延”的反義詞。

當然,真實趕車的人也會遲到,無非就是車票錢白花了,或者你得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退票、改簽之類的,也就是說,如果趕車失敗,你的失敗代價會較高,這也是爲什麼大多數人即使拖延,但趕車絕對不會遲。

使用「趕車」這一場景擬態,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完成很多事,將事和時間硬性掛鉤,看看你會錯過幾趟車,可以設置罰款項

8:大腦的獎勵偏好機制

未完待續……

一邊構造理論,一邊理論實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