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


近一段上電腦,屏幕上不時蹦出一個詞——“雞娃”。

有點詫異。

這“雞娃”自何而來呢?筆者稍稍查了查,出自新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捨得》,就是不住給孩子打雞血,灌輸“心靈雞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爲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爲或高壓下疲於奔命的孩子就叫做“雞娃”。

與此同時,系列“娃”也都紛紛歸位:菜蛙:也叫柴娃,指自小家境貧寒,耽擱讀書,乃至到老都不會有出息的孩子。愣蛙:指只知海喫胡睡,屁顛屁顛的孩子,爹媽未有危急意識。青蛙:指普通孩子,也叫普娃。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非常優秀的學生。種類也很多,例如數學比較好的叫奧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兩項兼具的叫英奧混血牛…素雞:雞血級別的素質教育,比如鋼琴、圍棋、畫畫等各種才藝情商活動統統包含,還有延伸到馬術、擊劍、花樣滑冰、冰球等更一對一的課程。

其他“蛙”,先靠邊。因爲討論者大有人在,其是是非非且放一邊。筆者養“蛙”也已是二三十年前的事兒了,如今其已然爲國內某著名大學的副教授。但終究是早先之事了,無法與眼下的養娃意念和超前思維形成共振。

只說有點好笑的“雞娃”。

在敝家鄉山西晉南的廣大城鄉尤其是鄉村,“雞娃(子)”是個是個很溫馨的代名詞,具體指光屁股滿街亂竄的小男孩兩腿間的“命根子”,也叫“狗雞雞”,“狗雞巴”等等,但最前者還是被叫得最多最響亮最明確。如果是小男孩的家人的話,這兩三個音節裏還透露出些自豪和親切的意味;倘然是鄰居街坊呢,意蘊裏則含有嬉笑逗樂,羨慕和祝福的成分。

“雞娃”有時也指雞崽或以天賜面目示人的小男孩,但使用率不高,可忽略。

幾十年前的鄉村裏,普遍還是有點物資匱乏的,直接說就是窮。不過有些生活細節那是不能含糊的,比如家裏生了個女娃,那過滿月時的慶祝,抱出來,必是有穿有戴。家境殷實些的自然嶄新光鮮,困頓些的雖系淘來或上頭的哥哥姐姐所留,但也洗得乾乾淨淨,小公主一般。男娃呢?似乎要點不在穿着上,不在鼻子眼兒是否鼻子眼兒,要在其男丁之身,雄性之魄,浪裏白條。如果大夏天的話,乾脆光溜溜示人,來之正大光明,就像乾清宮正殿高懸着的那方匾額,堂堂正正,磊磊落落;前來祝賀的親友呢,似乎也更覺高興,嘻嘻哈哈,樂樂活活,你也抱抱,我也抱抱。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伯伯伯母,叔叔嬸嬸將娃兒抱在懷裏,一手當面輕輕撫摸“雞娃”,動作自然,其樂融融,其情嘻嘻,氣氛極是歡樂喜慶。

倘若一趕着老牛的農夫打田裏回到村口,正逢三五個光屁股的小男孩打路上玩鬧,一看彼此還熟絡,對門鄰居家一串葫蘆娃裏最末,也最淘氣的那個嘛,遂喝牛似地嗷一聲,然後彎腰俯身,順手摸了一把小屁點的小小“雞娃子”,舉止親切得就如現在眼下的摸頭:“啊呀這大頭娃娃果然大頭,大頭娃娃大頭福氣。”之後接一拍屁股動作,嗒然有聲——小不點兒呢也挺享受——“玩去吧。”假如“雞娃子”調皮搗蛋,這廂屢勸不聽呢,便會嚇唬:“再不聽話,把你‘雞娃子’割掉,嗯!”當然,父母的話,即便嚇唬也不會口吐此字眼的。

據說大部分孩子的自我意識起始於四歲左右,男娃的話,開始有朦朦朧朧的自我認知。回想如今已然半老之年的自己,隱隱約約,大約也是四歲左右吧,開始微微意識到這麼赤條條,光溜溜,寸絲不掛,光天化日的樣子有點影響他人觀瞻了吧,而關鍵節點恰恰就是“雞娃子”。當然,母親們更早時候就開始呵斥自家孩子出門必須穿短褲。嗯,一件破舊的——有可能是哥哥姐姐穿小的——足矣,這愣頭青小屁點小毛孩搗蛋鬼狗崽子惹禍坯子捱打貓便又一溜煙兒不見了。

從此,“雞娃子”時代成爲過去時,此小毛孩開始了一輩子的男人歷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