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蛋!“精神病”

楔子


還是用朴樹的《平凡之路》裏的歌詞作爲“啓始句”吧: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我曾經毀了我的一切只想永遠地離開......


                    ——《平凡之路》


所幸,我還活着;並且選擇堅定地活下去。


最後,活出自我的精彩!


其實,在我念初二時,我就罹患抑鬱症。


當時去同學們口中的“神經病病院”配了一個月的藥物,在寢室戰戰兢兢偷雞摸狗般服藥,但睡眠和心情並沒有得到絲毫改善。


那時,抗抑鬱和助眠的藥物真的很貴。貴到連平時給我買東西大手大腳的父親都哆哆嗦嗦地問我:好......好了沒......下......下個月......應該不需要配藥了吧......


那一刻我分不清是對父親寒心還是心疼,隨口道:沒事了,好了。


沒有藥物的日子裏,我一直扛,一直扛,扛到了大學畢業。


天知道,鬼知道,我是怎麼熬過來的......


反正沒有猝死是一大奇蹟。


後來參加工作,父親在2012年遭遇毀滅性車禍——我終於繃不住了......


父親和我的感情不像父子,倒像兄弟,無話不談,天南地北地胡侃。


有時母親過來“攪局”。


我和父親異口同聲:男人說話,女人離遠點!


雖然,父親最終撿回一條老命,但是半身不遂,而且思想如同弱智——我真的不是在諷刺他。


我既失去了父愛,也像失去了一位摯友。


內心的空洞無法填補。


那段時間,我時而情緒興奮滔滔不絕甚至口若懸河,時而心情低落覺得生活了無生趣......


然後,我的腦海閃過一個念頭:自殺。


雖然“自殺”一詞曾經縈繞我整個少年、青年——但沒有比此刻更強烈!


我開始惶恐。


之後,我把這個消極的想法告訴老闆的時候,他立馬嚴肅地說:趕緊住院!


於是,我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住院。


我不想描述住院生活有多麼“慘絕人寰”,因爲住院生活既沒想象得那麼差,當然也沒想象得那麼好。


我以爲住院一次就可以痊癒,沒想到有了一次就有了兩次......


這一次,是第九次。


前八次,我都是被動住院——數着天數盼望出院。


到了第九次(在這期間有多次自殺,未遂)——可謂九死一生,我漸漸明白一個道理:


如果不能從內心找到力量以及從生活中找到樂趣和情趣,那麼,看最有名的醫院,找最專業的醫生,使用最高級的設備,喫最好的藥......

 

都無濟於事。


當然,這只是我個體的想法。


我知道,很多人還在泥沼裏掙扎或者放棄掙扎,這並不是他們的錯,真的沒必要苛責他們。


我也知道自己目前的力量只能保護好自己。


我並沒有拯救誰的義務。


衆生皆苦,唯有自渡。


我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分享自己的一點感觸。


僅此而已。


寫作是自愈的過程,如若能幫到誰,治癒誰,那不勝榮幸。


                                                                                                                    2021年5月7日星期五


關於深刻


念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要求我們寫“隨筆”。


那時候,我略有文采,稍遜風騷。


於是經常洋洋灑灑地寫了一些賣弄文采的文字,無非是想在班級甚至年級裏“出人頭地”,以便“吸睛”——主要是女同學的眼睛。


當時確實引起了小小轟動,滿足了我的虛榮心。——崇拜我的女生還爲“餘梁斌的文風像韓寒還是像村上春樹”展開討論......


不過,我的語文老師說我的文字功底已經相當純熟,但是,在思想方面,還不夠深刻。


於是,我去尋找了一些大師級別的作家,研究他們寫作所要表達的深刻思想。


結果是:讀他們的文字累,研究他們的思想更累——要麼批判、要麼意識流、要麼隱喻......


讀起來索然無味。


也結識過一些所謂的“作家”朋友,看過他們發表的文章,真心覺得枯燥乏味看不下去,也理解不了他們要表達的思想。——連簡簡單單的“敲門”都寫得錯綜複雜,讀完一頭霧水。


算我淺薄吧!


有些朋友喜歡看郁達夫,覺得那種鬱悶的文字很高級;有些極端的朋友覺得不讀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就不配當個讀書人。


去尼瑪的讀書人!


越長大,越發現,深刻固然高級,但不適合當生活的調劑品。



後來,一些“文藝青年”朋友推薦我看一些所謂的“嚴肅電影”,我只有一個感覺:


演技很好,但是看着不快樂,思想很深刻,場景太逼仄!


我的性格本來就有點沉鬱,再看深沉壓抑的電影——這簡直就是自虐!


看梁朝偉的“眼神殺”,不如看周星馳的“無厘頭”。


畢竟,周星馳的電影讓你捧腹大笑,有時卻讓你潸然淚下。


我還是更喜歡這樣的深刻。


                                                                                                                   2021年5月8日星期六



孤單與孤獨


孤單與孤獨,有什麼不一樣?


當然不一樣!


過世的歌手阿桑唱道: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羣人的孤單......


始終沒有提到孤獨。


對我而言,孤單,是形而下的;孤獨,是形而上的。


我曾孤單過,也曾有蝕骨的孤獨感。


孤單,可以找人逛街、看電影、打遊戲......


而孤獨感來臨,你即使在觥籌交錯中,仍然感覺自己與人羣剝離,如坐鍼氈。


找一切方式來對抗孤獨,卻仍舊孤苦無依——這纔是孤獨最可怕的地方。


在住院的日子裏,我聽了心理醫生劉醫生的建議:每天運動,作息規律。


漸漸地,我的活力回來了;我的興趣被我撿起了;我的內心變得充實了——我沒有孤獨感了。


孤不孤單,已經不重要,因爲我的人格變得獨立了。


如果你問我現在是否有“不良情緒”,那我只能說:


偶爾會寂寞吧。


                                                                                                                         2021年5月9日星期日


喪文化


生而爲人,我很抱歉!

                             ——太宰治《人間失格》


我承認,我讀過《人間失格》,不過,讀了幾頁,就讀不下去了。


新華書店還着力推薦大家看這本書,推薦語大概是:無數文藝青年窺視自己靈魂的大作......


嗯!確實作,不作不死......


我們那時候青春期會讀一些所謂的“青春疼痛文學”。有點迷茫和傷感甚至傷心,但不至於自殘,包括我自己。


而現在的學生,以喪爲時尚,不發個血淋淋的朋友圈就好似自己落伍了,趕不上潮流了。


我覺得他們比我有文采多了,隨隨便便發的說說文案都是像在寫詩。


海子要是還活着,估計都要自慚形穢。


喪文學總能直擊孩子們的靈魂,讓他們覺得“感同身受”——實則越讀越“毒”,結果荼毒靈魂,就抑鬱了,覺得生無可戀了。

孩子大多數無辜,只是現在的喪文化讓真正的主流流產。


我也算是個有經歷的“讀書人”,讀了一些書後,現在回頭篩選。


有些書真應該滾回他們的孃胎裏......


                                                                                           2021年5月10日星期一



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