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营结束后的回归内省

前两天和琼如老师交流,她提出进入大数据时代,当下社会的两大现象:

1.全民被关注上瘾

大家都热衷通过各种手段当IP,当老师,求赞求认同,求关注10万+…

一方面,关注=流量=钱脉

一方面,自我价值=有多少人认同

只是,在这样趋势下,人会更加容易得忧郁症,因为我们的成功标准都建立在外。

一旦没有被满足,内在世界极容易崩塌,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自杀率越来越高。


2.会更容易筑起自己的高墙

因为现在知识碎片获取是如此容易,全民IP,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捍卫对错会更容易发生。

而更多的知识碎片都是个人理解的N次加工,妄语也更加容易。


以上深以为然。就像我特别容易变成“道貌岸然”的“卫道夫”。

用一知半解的碎片,去看不惯老板,看不惯家人,自己却未曾有半点实修。


但真正实修的老师,却更加谨言慎行,更觉得自己所知甚少,如南怀瑾先生在晚年常提到:

“我今年活到九十岁了,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成,一无是处’,还国学大师呢!那个‘大’字上面多一点吧,‘犬’师,狗师差不多!我真的很反对这个过誉的名称。”

我这还只是桶底那么点儿水呢,都晃荡响个不停。真是忏愧!


老师问我,为何要报名写作营。

我想起自己初心是为了增强输入输出能力,丰富内涵,增强独立思考能力…

但依然在目前大游戏规则下,在自己的人性需求下,会为多少人点赞患得患失,或者为了完成任务而日更。

就像最近日更常常卡壳,实则一直没有再持续输入,过去的存款很快就用完。


如果学会一门技能是为了拓展“斜杠”的能力,但是斜杠不是A+B+C,而是一门深入后的触类旁通。

不是为了追逐有很多的“技能”,还是回到内在核心的扎根,也正如身体训练,当核心力量加强,才不会用其他地方消耗代偿。


回到写作的初心,不是不能学习写作,但如果把它当成是解决我赚钱能力,或关注多少人按赞,那步骤就偏离了。

而是先发展成兴趣,再持续深耕,有一天发芽长成什么,是自然而然的事。


就像砍柴老师,他当初一定不是为了变现扎堆进入书的海洋,而是真的喜爱。

回归初心,先从基本的收集素材,多阅读,多模拟开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