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的核心教诲(3)—— 关系的镜子

克在第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他需要通过关系的镜子,通过理解他自己心灵的内容,通过......” 其中提到一个关键词“关系的镜子”,他为什么用镜子这个词,镜子与自我是什么关系呢?

关于关系,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梁濑溟曾说过一句话,说: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心的关系,所谓“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本文姑且先不讨论“人与心”的关系,因为“心”这个词内涵比较复杂,而且各家之言,相去甚远,这也能和克在此文中的含义保持一致。关系的话题涉及内容很多,非常庞杂,本文仅说明一下关系如何起到镜子的作用,即为什么用镜子来比喻关系在自我探索中的作用。

关系无所不在

我们先一起看看这样一个事实:生活就是关系

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观察一下我们的生活,每天的轨迹和做的事情,甚至说的每一句话、闪过的每一个念头,有哪一样不涉及到关系呢?每个言行里面都蕴含着各种与人、与事、与物的关系。即使孤身一人住进深山老林,也要和自然界的苍松翠柏、花花草草、鸟兽鱼虫相伴相处,哪里会有孤身一人的清净世界呢?

有人说,如果保持闭目养神、如如不动的状态,总该和这个世界没什么关系了吧?事实上,当一个人安静独处时,一定会没完没了地产生念头,而在这些层出不穷的念头里,依然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关系。除非像高僧大德那样进入禅定,做到心止如水,但作为凡夫俗子,万万达不到那个境界。

而这些关系出现时,也就束缚了我们的行为,因为这些决定了行为的动机、方向和做事的方法。试想,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都会考虑相关人的利益、诉求,还要兼顾他们的心理感受,然后再找到一个合理的行动方案。这样,原本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由于掺杂进去太多的关系,就变得异常复杂。

不难看出,关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时时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言行。可以说,我们已经被那些方方面面、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关系包围和决定了。人与人或者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或和谐、美好,或矛盾、冲突,或简单、或复杂,但无论怎样,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关系而孤立存在

存在,即关系,进入关系,就是生活一个人只能存在于关系中,否则生活这件事儿就不存在

关系产生于心理记忆的互动

这么多的关系,它们源自于哪里呢?我们先看看身边的各种关系,父母是与生俱来最亲密的关系,伴随父母双方的血缘关系,又拥有了各种亲属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建立起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无论哪种关系,其建立过程必定伴随着彼此的交往和互动。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是怎样的呢?本质又是什么呢?先看看下图:

图中有两个人,假设他们初次见面,交往过程中也没出现任何肢体接触或冲突,仅限于交流沟通。无论交谈过程是否愉快、顺畅,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互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不是只有思想、观念、想法......总之,只是一大堆头脑加工出来的内容而已,这些内容在两个人中间飞来飞去,不知不觉中,双方头脑中各自建立起一个抽象概念:关系。通常会给这个关系起个名字,并加载相应的内容,包括彼此的印象,谈话的过程、对彼此的认知和评价以及自己对这个关系的期待等等。

“关系”一旦形成,其内涵也会随着双方的交往不断地增加,它就像一堵不可逾越的墙,越垒越高,越堆越厚,深深地印在双方的脑海里,干扰和影响着彼此的言行。每次交往时,两个人会调出那些记忆,所有的言行都会在充分考虑对方的诉求、职位、身份、性格、感受之后,才能做出决定。这些影响又形成了新的记忆,继续赋予给那个“关系”,如此循环往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与物的关系同样如此,只不过人与物之间的互动所产生意象没有与人交往中那么频繁、鲜活而已。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所有的互动就是彼此头脑中“意象”的互动,通常意义的关系就是在利用过去的记忆、经验、知识或者意识内容应对,而关系就是被这些东西所主导和左右。再进一步看看这些活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刻在每个人头脑中的心理记忆,而这些心理记忆就是“自我”,就是全人类共有的那个“意识洪流”。看清这个简单的事实意义重大,这将让我们重新审视和周围人的关系。

关系和镜子的关系

看清了关系产生的过程和本质,那么,它和镜子有什么关系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重温一下镜子的工作原理。每个人都照过镜子,甚至每天都离不开它,关于其原理在中学时代我们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下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镜面成像原理图。


之所以能在镜子中看到物体S的成像S',是因为光线从S点发出,经过镜面反射后进入到观察者眼中,而观察者顺着光线的延长线方向看过去(因为光线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刚好在S'的位置有一个与真实物体一模一样的虚像。

对于这个熟悉的过程,我想特别说明几点:其一,实物无论是一个光源还是一个普通物体,光线都是由它投射出来。其二,平面成像是如实照见,虚像与实物等大,完全对称地呈现在镜面两侧。其三,当物体S发生变动的时候,S'也会随之变动,而且变化也是完全同步。

接下来,假设在关系的背后架起一面镜子,会出现什么景象呢?请看如下这幅图:

上图左下角是两个人在互动,进而产生关系。大多数人仅仅就停留于此,那么,他们所看到的只有橙色部分。两个人之间垒起的关系之墙,让他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看不到完整的真实,内心的期待、目标、利益遮蔽了其双眼,让他们习惯于逃避和脱离现实。从这个角度说,很多人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关系发生那一刻的鲜活和真实。

但是,当在关系背后放置一面镜子时,所见内容就立刻完全不同了。如果把那个系红色领带的人看作“我”,当“我”向对方投射出意象的同时,也将它投射到这个关系的“镜面”,同时反射到观察者眼中,意象的投射频率和数量之多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它们就像一束束的光线不断地投到镜面上,进而在镜子背后形成一幅清晰、真实的“自我”画像,也就是说,我们透过关系的镜子看到了自我

从这个角度讲,那个系着蓝色领带的人,此时扮演了“激发器”的角色,我每次向他发出一个“意象”,他都会给出一个反馈,而这个反馈又激发“我”产生新的念头,然后我又把这个念头投射给对方,对方再次反馈,如此循环往复。在某种意义上,两个人的互动就是一个自我揭示的过程,让潜在内心世界的想法不断涌现出来。

克曾表达过这样一个意思:“没有必要说就像精神分析那样去追溯我们的童年,我们的经历或者记忆,完全没有必要。只要我们此时此刻是在关系当中,在与周围的人、事、物互动,那么这个时候所有的记忆都会涌上前来。”他用镜子来比喻关系,就是为了说明关系是呈现自我、观察自我、了解自我的最好方式,关系就是这样一面镜子,它能照到或者呈现出埋藏在每个人心底的东西,只要有关系发生,这些东西就会被触发,就会被引出来,就有可能被看到。如果没有关系的镜子,就无法看到真实的自己,也无法了解自己的头脑和心灵

附录:克里希那穆提教导的核心教诲

“克里希那穆提教导的核心,包含在他1929年表述的命题中:“真理是无路之国。”人不可能通过任何组织、任何信仰、任何教义,牧师或仪式、任何哲学知识或者心理技巧,来达到它。他需要通过关系的镜子,通过理解他自己心灵的内容,通过观察而不是理智的分析或者内省式的剖析,来找到它。

人为自己建立了各种形象,以充当安全的围墙——宗教的,政治的,个人的。它们以符号、思想、信仰的形式出现。这些形象的包袱,支配着人的思想,他的关系,以及他的日常生活。这些形象是我们问题的源泉,因为它们把人与人分割开来。他对生活的感知被他头脑中已经确立的概念所左右。他意识的内容就是他全部的存在。这个内容是整个人类共有的。个性只是名与形,以及他从传统与环境中所获得的表面的文化。人的独特性不在于表面,而在于从意识的内容中完全解放出来,而这些内容是整个人类共有的。所以他不是一个个人。

自由不是反应,自由不是选择。人自欺地认为,因为他有选择,所以他是自由的。自由是纯粹的观察,没有方向,没有对回报与惩罚的恐惧。自由是没有动机的,自由不是在人的进化的结尾,而是在他存在的第一步。在观察中你开始发现自由的缺乏。自由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无选择觉知中找到的。

思想是时间。思想产生于经验和知识,而经验和知识是与时间和过去分不开的。时间是人类的心理敌人。我们的行动是基于知识,从而是基于时间的,所以人总是过去的奴隶。思想永远是局限的,所以我们生活在无休止的冲突与挣扎中。心理的进化是不存在的。

当人开始觉知到自己思想的运动时,他会看到思想者与思想、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经验者与经验之间的分裂。他会发现这个分裂是一个幻觉。只有此时,才有纯粹的观察,它是没有任何过去及时间阴影的洞见。这个超越时间的洞见,带来一种深刻的、根本的心灵突变。

完全的否定是肯定的精髓。在否定了所有那些思想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东西时,只有在此时,才有爱,也就是慈悲与智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