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的核心教誨(5)—— 生而爲人的意義

本篇介紹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後半段內容,我認爲這是整篇文章中最難懂、也最值得品讀的一段,雖然只有短短五句話,但蘊含了豐富的內涵,告訴我們人類區別於其他生命體的獨特性以及生而爲人的根本意義

他意識的內容就是他全部的存在。這個內容是整個人類共有的。個性只是名與形,以及他從傳統與環境中所獲得的表面的文化。人的獨特性不在於表面,而在於從意識的內容中完全解放出來,而這些內容是整個人類共有的。所以他不是一個個人。

01 一個人的意識內容決定了他的存在

第一句話就有些讓人費解,“他意識的內容就是他全部的存在。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過,“存在”既是最明瞭的概念,可也是最晦澀的概念。爲了理解這句話,我們必須先了解一下“存在”這個詞,它通常都被認爲是一個哲學概念,包括物質和意識兩種存在。作爲物質,既有內涵也有外延,簡單說,物質有大小、有質量,佔據三維空間。無論是宏觀的星球還是微觀的粒子,即使是物理界最新的弦理論,也沒有最終否認物質的存在。而在這篇文章中講的都是心理世界的內容,顯然這個“存在”是指意識領域的,與物質無關,它只有內涵,沒有外延

十八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貝克萊曾說過的一句名言, “存在就是被感知”。心理世界的存在尤爲如此,那麼,我們所能感知到的內心世界究竟是什麼呢?通常人們腦子裏貌似有一大堆東西,而究其本質和核心,其實就一個,它就是“我”,每個人都抱有自我,或者都抱有自我感,或者每個人心理上都存在一種個體感,總是始終感覺內心有一個所謂“個體”或“生命體”。

因此克說,一個人的存在,也就是“自我”感,就是他全部的意識內容。如果進一步追問,意識內容到底包含哪些具體內容呢?無非就是留存在內心的那些記憶,那些以“我”爲核心的所有記憶內容,包括個人經歷以及慾望、理想、觀點、信念、信仰等(詳細內容請參見《自我的本質是記憶》那篇文章)。

02 意識內容是整個人類所共有

接下來這句話----“這個內容是整個人類共有的”是整篇文章最重要的一句話。只有這句話在全文中被提到了兩次,如果算上本段最後一句,“所以他不是一個個人”(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它就被提及了三次,我想這一定不是克囉嗦,而是刻意地強調。

關於這個問題,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人類的意識是一個整體》,其中比較詳細地解釋過,重複內容在本篇不再贅述。人類意識是全人類共有這個事實,幾乎沒有人能夠接受,因爲大家看到的事實是,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經歷,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自己的觀念和價值體系,也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氣質,這些差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成爲了一個個完全不同的個體,怎麼可能說人類的意識是一個整體呢?

我們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這個事實,人類的意識有哪一部分是依賴於某個個體而存在的?當某個人死亡後,他所產生的思想並不會消亡,因爲在他生前已經傳遞給了其他人或者後代,至於流傳多久則是另外一回事,其實它一直存在,只是被淡忘而已。此外,人類的意識除了人自身可以承載傳播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載體,包括影視劇、書籍、網絡,會以各種文字或者畫面的形式存在,甚至有一些民族沒有文字,通過口述也可以代代相傳他們的觀念、傳統及民族的信仰。因此,人類的意識其實完全沒有壁壘,永遠處於一個互相流通的狀態。

那麼接下來看看克是如何看待個性與整體的本質的。

個性只是名與形,以及他從傳統與環境中所獲得的表面的文化”這句話中的“個性”可以解釋爲心理上認爲的個體性,包括了人與人之間所有的差異,例如,兩個人的社會身份不同、家庭環境不同、成長經歷不同......但這些差異都只是“名”與“形”。名,可理解爲虛名、標籤;形,可以解釋成形式、外形。所有這些外在形式上的不同,都是頭腦賦予的名稱,本質上並沒有區別。

再比如,世界上有不同人種,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他們膚色不同,文化也不同,甚至文明程度差異很大,但是他們都具有人類很多共同的、根本性的特徵,當我們看重那些外在或者表面上的不同時,纔會忽略了那些根本上或者本質上的相同。

這些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呢?後半句告訴我們,它們都是從“傳統”或者“環境”中獲得。關於環境對人產生的影響,有一個極端且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囚徒實驗。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座虛擬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志願者被分成兩組,一組扮演監獄獄警,另外一組則扮演囚犯,模擬監獄裏的日常生活。實驗計劃進行14天,然而,實驗進行到第6天就不得不被迫終止,原因是參與試驗的所有人,都被深深地捲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而無法自拔,最終變成了一羣嗜血惡魔。囚徒實驗結束之後被很多人關注,不同國家和機構嘗試重複該實驗,都出現了類似的現象,可見,環境對一個人的行爲乃至性格的形成都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此外,造成人與人之間差異的原因除了環境之外,還有傳統,這一點在不同的國家、民族身上體現的非常明顯,每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價值取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族特質,這些內容如同人的基因,從降生那一天開始,就被植入到血液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持久而深刻的影響。

儘管人與人之間存在這麼多不同之處,但是,克認爲這些都是“表面”上的差異,都是形式上的、虛幻的,而不是根本性的。那麼,在克眼中,人的共性是什麼呢?本質的差異性又是什麼?

03 人的獨特性

克在前半句說人的“個性”差異只是表面上的膚淺差別,接下來說,“人的獨特性不在於表面,而在於從意識的內容中完全解放出來,而這些內容是整個人類共有的。

所謂獨特性,一定是相對於共性而言,與共性不同才能視爲獨特。因此,關鍵問題是找到共性。如果一片柳樹葉放在一堆槐樹葉中,它顯然具有獨特性,因爲共性是槐樹葉,但是把它放在幾十種不同的樹葉中,其共性則是樹葉,而柳樹葉作爲葉子的一個種類,顯然就沒有任何獨特性。

人也如此,例如,一個人信仰佛教,另一個人信仰基督教,從信仰的內容看,兩人有着巨大差別,但他們相對於那些沒有信仰的人,又同屬於有宗教信仰的羣體,彼此又有一致性;再比如,同樣經歷一件令人氣憤的事情,有些人反應強烈,暴跳如雷,而有些人則比較隱忍,暗生悶氣,表面上兩人性格迥異,但相對於能淡然面對此事的人來說,這兩者的共性都是生氣,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可見,當看待事物的維度提升時,獨特性可能就不復存在了。

如果說一個人的觀點、性格、信仰、價值觀......統統只是人表面上的不同,那麼,人最底層的共性又是什麼呢?超越這個共性的獨特性又是什麼呢?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永遠都不要挑戰(或考驗)人性”,但人性究竟是什麼?千百年來,人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也沒有人能將其定義清楚。而對於人性的善惡,人們一直都各抒己見,始終沒有定論。

克深刻地洞察到人類心理層面最底層的東西,就是意識內容及其作用機制!在他看來,一個人的善惡及其衡量善惡的標準,統統都屬於人類的意識內容。而且,千百年來人類都無法脫離意識內容的控制和束縛。這個意識內容就是克經常使用的那個詞——“意識洪流”(可以參考文章《人類的意識是一個整體》)。

如果把人受控於意識洪流視爲共性,那麼,人的獨特性自然而然就是“從意識的內容中完全解放出來”。這句話裏的“人”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指整個人類,這是相對於動物而言,人類不但擁有意識,而且具備從意識洪流中脫離出來的可能,具備從一個受控的反應機制中脫離出來的能力;另一個是指單獨的個人,在看清人類意識整體性和虛假性之後,能夠清除意識內容,從中擺脫出來,一旦解脫,他便具有一種真正的獨特性。

04 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幾乎所有人都曾經被這個問題拷問過,只是絕大多數人最後都臣服於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以及世俗的名、利、權、情,也有少數人窮其一生去追尋答案,而最終也不得不慨嘆人生的虛無。但在克看來,無論你是渾渾噩噩地活着還是絞盡腦汁地思考,只要被意識洪流束縛着,都是難兄難弟,都是抱着同一堆意識內容,沉浸在苦難和煩惱之中,最多隻是五十步笑百步,沒有本質區別。而只有看到人類的意識是一個整體,並從這個整體中完全地解放出來,人生纔可能有意義

接下來有人不禁會問,一個人有可能徹底地擺脫如此強大的意識控制嗎?如果你希望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我只能說,也許有這種可能吧,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如果你提出這個問題的初衷是爲了達到那個目標,那麼這個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把這種獨特性當做一個目標去追逐,那麼像你追求幸福一樣,永遠無法實現,因爲“追求”這個動作就已經產生了痛苦,就已經和所謂的幸福背道而馳了。只有徹底地看清意識所帶給自身的危害,纔會自然而然地將其清空,纔有可能達到擺脫其控制的狀態。

如果把生命的過程浪費在追逐一個目標上,那麼,無論那個目標多麼遠大,可以肯定地說,生命會因此變得毫無意義。由於死亡的存在,任何生命從它出現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結局,假如用一個上帝的視角去看待生命過程,它如同花開花落一樣,除了綻放就是凋零,其他的什麼都做不了。人當然也不例外,在各種慾望或夢想驅使下奔波,或是給自己製造痛苦,或是傷害別人,那些所謂的意義更多都是自己賦予的,偉大也好,卑微也罷,所有的意義經過時間的沉澱都會顯得那麼地蒼白無力。

最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當一個人具備這種獨特性後,並不意味着自己高高在上,境界更高,也不是說,他跟整個人類是分離的,或者劃清了界限。恰恰相反,只有從意識洪流當中脫離出來的人,他才能夠真正直接地感受到人類原本就是一體,進而和所有的生命深深地融合在一起,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一體感,當你傷害別人時,就像傷害自己或傷害自己的孩子一樣,那時候才能迸發出真正的愛,或者真正的慈悲。因此也可以說,從意識洪流中脫離出來和與全人類融爲一體是同一件事情,所以克在本段最後又補充了一句,所以他不是一個個人

附:討論內容文字資料:

“克里希那穆提教導的核心,包含在他1929年表述的命題中:真理是無路之國。人不可能通過任何組織、任何信仰、任何教義,牧師或儀式、任何哲學知識或者心理技巧,來達到它。他需要通過關係的鏡子,通過理解他自己心靈的內容,通過觀察而不是理智的分析或者內省式的剖析,來找到它。

人爲自己建立了各種形象,以充當安全的圍牆——宗教的,政治的,個人的。它們以符號、思想、信仰的形式出現。這些形象的包袱,支配着人的思想,他的關係,以及他的日常生活。這些形象是我們問題的源泉,因爲它們把人與人分割開來。他對生活的感知被他頭腦中已經確立的概念所左右。他意識的內容就是他全部的存在。這個內容是整個人類共有的。個性只是名與形,以及他從傳統與環境中所獲得的表面的文化。人的獨特性不在於表面,而在於從意識的內容中完全解放出來,而這些內容是整個人類共有的。所以他不是一個個人。

自由不是反應,自由不是選擇。人自欺地認爲,因爲他有選擇,所以他是自由的。自由是純粹的觀察,沒有方向,沒有對回報與懲罰的恐懼。自由是沒有動機的,自由不是在人的進化的結尾,而是在他存在的第一步。在觀察中你開始發現自由的缺乏。自由是我們對日常生活的無選擇覺知中找到的。

思想是時間。思想產生於經驗和知識,而經驗和知識是與時間和過去分不開的。時間是人類的心理敵人。我們的行動是基於知識,從而是基於時間的,所以人總是過去的奴隸。思想永遠是侷限的,所以我們生活在無休止的衝突與掙扎中。心理的進化是不存在的。

當人開始覺知到自己思想的運動時,他會看到思想者與思想、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經驗者與經驗之間的分裂。他會發現這個分裂是一個幻覺。只有此時,纔有純粹的觀察,它是沒有任何過去及時間陰影的洞見。這個超越時間的洞見,帶來一種深刻的、根本的心靈突變。

完全的否定是肯定的精髓。在否定了所有那些思想所帶來的心理上的東西時,只有在此時,纔有愛,也就是慈悲與智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