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物言志:找一棵生命樹

最近開始讀七年級第五單元的文章,也就是託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本單元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馮宗璞先生的《紫藤蘿瀑布》,賈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樹》。這兩篇文章都對所寫草木進行了充滿深情而又細緻的描寫,而且從中悟出了精神,堅定了信念。

記得無錫市名教師匡村實驗學校的丁波老師也有這樣的語文實踐作業:“如果是三年一帶的學生,我會在初一時佈置一個特別的作業:用三年的時間,認識匡園中的每一棵樹,喊出它們的名字;選擇一棵樹做自己的朋友。”今年春天的開學第一課,孫老師和丁老師夫婦,就帶領同學們去匡園觀察玉蘭樹,感悟春天和生命。

十多年前,我也帶着文學社的同學們開展過一個“草木家人”語文實踐活動。帶領同學們在洗硯池邊的校園中尋找一棵喜歡的草木,認領他成爲家人。首先,認識這株草木。瞭解他的故事、來歷,瞭解他的花期和生長。其次,深入理解你的家人。讀有關這棵樹的,或這種樹的文章,瞭解草木的精神。再次,和家人培養感情。多次觀察他們的美麗;在陰晴雨雪,在日出日落的不同情況,聽聽他的心聲。第四,和樹木做知己,把自己的心事告訴草木。在不同心情下,觀察樹木,記錄自己的感受。希望於此,能夠獲得對生命和自我的深度認識。

上《紫藤蘿瀑布》的課文時候,我對同學們說,近三十年前,我在洛社初中上初三,那年春天,學校組織第一批共青團員在田徑場的北邊種植一棵杉樹。記得,我那時和同學一起種下一棵小杉樹,還用小刀在上面刻了一道痕跡。今天,國旗旁邊的杉樹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再尋當年刻下的刀痕已經不知所終了。

大江健三郎有一本書叫《自己的樹下》,可以讀讀。他在這本書中有一篇文章介紹祖母講的故事之中有一個叫“自己的樹”。祖母說:“那樹在林子的高處,山谷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棵屬於自己的樹。人的靈魂從自己的樹的根,也就是樹的根部那裏出來,走下山谷鑽到剛降生的人的身體裏去。所以呢,人死的時候只是身體沒有了,那靈魂呢,是要返回到樹根去的。”

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也將人的生命比喻成樹木,他說:人是樹,思想是樹上的鳥,樹倒下了,鳥兒卻飛到了其他的樹上。這可以說與大江健三郎的說法不約而同。

大江健三郎說:“情魂從樹中來,亦歸於此。”老梅說,人的生命是一個朝聖的過程,探索靈魂的人要爲自己尋找一棵生命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