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道”

這一次的初三一模語文試卷,議論文閱讀《談談“工匠精神”》第四段: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典範。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魯班,憑藉自己的智慧和精湛技藝,不僅發明了木工工具、農業工具,還發明瞭仿生機械、工程器械等,被視爲工匠的典範;東漢時期,張衡發明了地動儀;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北宋時期,沈括撰寫出了百科全書式的《夢溪筆談》;明朝時期,宋應星編著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由此可見,“技進乎道”,中國自古並不缺乏工匠精神。

“技進乎道”出自魏源“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意思是,當某項技藝,達到巔峯後,再進一步前進便接觸到了“道”,即天地規律。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聞道龍標過五溪”,我聽說您被貶爲龍標尉,要經過五溪。《桃花源記》中“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道的意思是說。

《馬說》“策之不以其道”的“道”指的是正確的方法。

《陳涉世家》中“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道”的意思道路。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孟子三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

《富貴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裏,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道”在這是比喻的含義,指的是正確的道路和選擇。

《送東陽馬生序》中的“益慕聖賢之道”,意思是“我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道”指的是學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