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然讀書打卡768天 2021/5/11《建構解決之道》②

李明然讀書打卡768天 2021/5/11《建構解決之道》②  P133-135

“如何克服困難”成爲次目標

在當事人提及去解決問題會遭遇到的困難時,“如何克服這個困難”,或許就可以變成完成大目標下需要先行達成的次目標了。

例如,當事人說:“我很想考高分啊,可是我無法專心讀書。” 此時,“如何讓自己可以專心讀書”,就成爲下一個優先與當事人深入再談的小目標了。

以及遇到當事人改善行爲的困難時,就往“如何克服困難”的方向思考。當有“克服困難”這個次目標後,諮詢師可以先用“奇蹟問句”引導當事人,讓它描繪克服困難之後的美好願景中當事人會自然表現的行爲,找到一些可以現在立即開始做的方法。也可以用“假設問句”引導當事人思考:“如果你能專心讀書,會是什麼樣子?會跟現在有什麼不同?”

把當事人能思考專心讀書的意義是什麼,然後,再以“例外問句”引導當事人去發現:何時曾有讀書專心的樣子,是如何做到的?如何可以多做?

在討論如何克服困難的次目標時,諮詢師可以用“評量問句”詢問當事人對克服困難的動機、信心、主動性等向度之分數的高低。這除了可視諮詢師理解當事人之外,也可以從此處去引導當事人:需要發生什麼,才能使分數上升1分?  而”如何上升一小分?”,又成爲克服困難的這一次目標的更小目標了。

有時當事人改變的意願不高,對自己的信心也不高,諮詢師可以結合“關係問句”請當事人猜想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會如何爲他打分:

你猜你的領導,會對你進步的信心有幾分?

你猜你朋友會說你會主動嘗試的可能性是幾分?

所以當事人想要的目標是最大目標,而克服阻礙目標達成的困難是次目標。當事人克服困難的態度及他人的觀點,則是在考量如何克服困難時可同時加入的向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