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1《慈母情深》

母爱如水水静流——《慈母情深》

就如同无声流淌的水一样,母爱从不张扬,总是默默地浸润着孩子的心田,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同时母爱像水一般坚忍,几十年如一日,陪伴孩子长大,始终如一,不曾改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那些名人背后伟大而默默无闻的母亲。

一、季羡林的母亲

季羡林在落笔时,对母亲的感情的描述大抵可概括成一个字——悔。悔不该离开故乡,悔不该离开母亲。

季羡林家境贫寒,父亲和九叔早早离开家乡去外面闯荡,说是闯荡,也只是在外漂泊,居无定所。后来九叔在外有了营生,安定下来,父亲只能独自回来种地,说是种地,却也无地可种,只靠着九叔从外面寄回来的钱生活。

后来九叔买奖券中了奖,富贵还乡,父亲拿着这些钱盖了房子,买了地,家里阔了一阵儿。好景不长,喜好宴请邻朋的父亲没多久就把家底挥霍一空,一家人又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生活。

季羡林小的时候吃不上什么好东西,“白的”(小麦)是高级货,“黄的”(小米)也与他无缘,大多时候吃的都是“红的”(高粱),其颜色像猪肝一样,口感又苦又涩,犹如啮檗吞针。想吃顿好的,得趁着别人地里收割完了的时候,去拾人家不要的麦穗,母亲就把这些拾来的麦穗磨成面,做成馍馍或是白面饼子,这成为季羡林童年里难得的美味。

母亲做过月饼、面糕,只要是“白的”全都留给家人,自己毕生只和“红的”做伴,所以一提到母亲,季羡林就会想起吃的。除此以外,他对母亲的印象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

季羡林只在母亲身边待到6岁便被送出去了,后来他一直在外求学,从小学到高中,只在两次奔丧的时候,在家里短暂停留。季羡林听邻居说,母亲总是盼着他回家,后悔当初把他送走。在季羡林的印象中,母亲仿佛是没有笑容的,是啊,家庭贫困,儿子远行,怎么能开心得起来呢?

季羡林本想等到大学毕业后,经济也独立了,就把母亲接过来和自己一起住。只是母亲却没等到这一天,独自一人在乡下离开了人世,等到季羡林回家的时候,看到的便是母亲那一口简陋单薄的棺材。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来得及赡养母亲成为季羡林这一生的“悔”。

二、老舍的母亲

老舍的母亲是个农民,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健康硬朗的身体,母亲对老舍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母亲,就没有后来的老舍。

老舍幼年丧父,上面有3个哥哥和4个姐姐,最终只有1个哥哥和3个姐姐活了下来。父亲去世后,孩子们都还小,家里便都倚仗着母亲养活,母亲还要赡养父亲的寡姐,也就是老舍的姑母。姑母不仅脾气很坏,还总爱吸食鸦片和打牌。

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即便是在凛冽的寒冬里,也要为别人洗衣服和缝补衣裳,她的手总是粗糙而红肿的,但母亲做事从不敷衍,就算别人送来的袜子黑赛炭,她也会洗得白如雪。

母亲一整年从不休息,在空闲之时,将自个儿家收拾得井井有条。桌椅再破也不会有灰尘,铜活再旧也会发着光,盆植再多也会悉心照料。这样的习惯极大地影响了幼年的老舍,后来也成为老舍一直所秉持的生活方式。

母亲是个只会吃亏的人,姑母是家中的霸王,母亲对此也都忍耐着不反抗,吵架的事是从不会与母亲沾边儿的。姑母去世后,母亲任由不知从哪来的侄子搬走姑母的遗物。

母亲会帮别人的孩子剃头、刮痧,还会绞脸。就算生活再清苦,母亲招待客人的时候也会设法弄些东西来,让亲戚自掏腰包买菜是最令她羞愧的事情。

母亲的隐忍并不代表懦弱,“鬼子”进门的时候,眼看着他们拿刺刀刺死老黄狗,母亲只拉着哥哥姐姐坐在墙角,一声不吭盯着残忍的敌人。在当时混乱的战事中,在满城炮火纷飞的情况下,母亲用她并不宽厚的肩膀,承担起整个家的事务。

后来三姐出嫁,老舍离家读书,哥哥也出门在外,家里便只剩下母亲一个,她还是像往常那样一年到头劳动着,只是没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在身边了。

老舍记得三姐出嫁那天,母亲咬着嘴唇,扶着门框,目送着载着三姐的花轿离去的场景;也记得大家都离开母亲后,除夕晚上,老舍自己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冷的家中看到的母亲的笑容,以及知晓老舍不久又要回学校时母亲那一声叹气。这一切,在母亲死后,都成为令老舍心痛的回忆。

三、史铁生的母亲

史铁生小时候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回去等着母亲夸奖自己。那时母亲还年轻,第一反应不是夸赞她的儿子多么厉害,而是急着向儿子说自己小时候写的作文要更好,好到老师都不相信作文是她自己写的,认为是家中的长辈帮了忙。

当时作文初次获奖的史铁生,对母亲的做法很是不满,就一直对着墙打乒乓球,假装不在意她的话,还跟她对着说,将母亲气得不行。一个母亲,一个儿子,两个人都还有着十足的孩子气。

史铁生双腿残废后,母亲一直想方设法医治瘫痪在轮椅上的儿子,像是着了魔,不停地打听偏方,找大夫,花大钱弄来很多古怪的方子和药,又是热敷又是针灸,能使的法子都试了个遍,却始终不见成效。直到有次史铁生的腿被薰成烫伤,母亲自顾自言地为儿子换药,终是对治好他的腿绝了念想。

史铁生经受瘫痪的打击,脾气变得喜怒无常,看着窗外的天空会将玻璃砸碎,听着歌会把面前的东西都摔到地上。每当这时,母亲便会悄悄退出去,待到他冷静下来,才又默默进来收拾残局,红着眼眶而又小心地说着北海的花儿开了,问能不能推着他出去走走,而结果往往是换来儿子的拒绝,只是那时史铁生并不知道母亲已是病入膏肓。

史铁生常常一个人摇着轮椅去地坛,一个人看着公园里的黄叶是怎样枯萎飘零的,日复一日,小路上填满了他的轮辙。母亲去世后,史铁生回想起来,才知道他的轮辙之后,还有母亲那小心翼翼不肯惊扰他的脚印。

一次,史铁生终于答应母亲要和她一起出去走走,母亲喜出望外,坐立难安,念叨着要开始准备了,安排起明天的行程,看完菊花再去“仿膳”……直到他不耐烦了,母亲才又悄悄退出去,这一去,便再未能回来。

当史铁生看到被擡上三轮车的母亲时,她正大口大口地吐着血,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他,母亲昏迷前,念着的是她那患病的儿子和还没成年的女儿。

后来妹妹推着史铁生去北海看了菊花,秋风中五颜六色的菊正开得烂漫,他发表的作品获了奖,他也渐渐开始有了名气,只是这一切,母亲却不能知晓了。

四、丘吉尔的母亲

温斯顿·丘吉尔是著名的演说家和政治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之一,曾两次担任英国的首相一职。丘吉尔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与他母亲的教育分不开。

丘吉尔的母亲名叫珍妮·杰罗姆,她的父亲是《纽约时报》的股东之一,家财万贯。珍妮幼年跟着母亲克拉拉从纽约辗转到了巴黎,最后在伦敦落脚。珍妮在一次舞会上遇到了丘吉尔勋爵家的三儿子伦道夫·丘吉尔,两人一见钟情。婚后,温斯顿·丘吉尔出生了,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英国的命运会和他紧密相连。

十几年后,丘吉尔的父亲病重,珍妮便租了邮轮,让全家远离喧嚣的伦敦,并且全心全意地照顾丈夫,直到丈夫病逝。当议会的人让珍妮交出伦道夫·丘吉尔生前的议会长袍时,珍妮以要把袍子留给丘吉尔穿为由拒绝了,这意味着她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珍妮每天事务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丘吉尔,于是丘吉尔上学的时候就寄宿在学校里。尽管和母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丘吉尔和母亲的感情。

丘吉尔非常赞赏母亲的人格与处事作风,他和母亲的关系就如同非常好的朋友一般,相处十分融洽,他们不仅是血脉相连的家人,还是坚定的政治同盟。

父亲死后,母亲又有过两段婚姻,这引来了一些非议。而当时正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不仅没有避嫌,还为母亲举办了盛大的婚礼。正是由于母亲成功的教育,丘吉尔不仅事业有成,还有着纯粹的孝心。这让丘吉尔和他的母亲被人们广为称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