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碎碎念

1、關於效率

我以前的效率真的很高。我很喜歡以前幹活時的衝勁和效率。

但現在明顯變低了。我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我想問題的關鍵來自於兩個方面:想的太多以及休息質量變低。

我以前可以非常高效的做事,是在於我思考裏的純粹。我想的事情很簡單,就是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只做好這一件事情,所以效率高,效果好。

但現在家變大了(規模)很多時候考慮的問題更多了,會影響我每天工作的節奏。比如,我明明下午安排四點開始寫知識星球的,但是可能因爲其他事情耽誤了。這一耽誤,下一次做,就是有一段時間了。

時間裏除了做事,還會被各種小的碎事情干擾,需要去處理這些事情。

第二,是休息。其實很久前,我的休息時間也不長,最近的七八年,我都習慣幾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但這一年裏,可能是思考的東西太多了,導致睡眠質量變低了。

明明12點上牀,到牀上想東西,想到凌晨一兩點突然一個機靈,爬起來寫方法,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我要找解決方法。

測試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斷舍離了。丟掉一些自己暫時不容易做的,只做更擅長的。

把自己想做的,先教會其他老師和合夥人,讓別人負責。

我其實不太知道哪個方法更有效,所以試着把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斷減少。這樣,我考慮的事情會慢慢變少,休息的時間變多了,效率很有可能會回到之前的狀態。

我試試看,是否有效我後面會給大家說。

思維要升級,方法要升級,人更要意識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然後加以改進。

2、關於情緒

人是情緒的產物。

說這句話不完全正確,但一定也是一句被公認的事實。

做不好事情,大多數人很難很快調節情緒,反過來思考這件事情本身,更多的還是容易被情緒給干擾、影響。

如果有一個客戶說我們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得不足,還是會很受這件事情影響,從而做不好下面的事情。

但怎麼說呢?

被情緒干擾,是一定的,這是感性的必然。

但做事是理性的,這是做事的必然。

所以,你需要不斷學會調整。情緒不需要刻意壓抑和避免,據說有些人真的可以做到不被情緒影響,繼續做接下來的事情。

但我不行,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也不行。

怎麼辦?調整一下就好了。想想爲什麼沒做好,能改進嗎?如果不能改進的,已經做完的,可以考慮寫覆盤,讓自己記住自己這次沒做好,有具體的參考,幫助自己下次做好。

然後,調整情緒,繼續幹活。不管你是創業人,還是普通人,你始終都應該是不斷做事的,所以,可以讓這件事情影響自己,但不能是,一直影響。

不可避免,就不去避免,反過來,學會調整就好了。

3、關於做事

我們多部分人容易被自己的行動感動,但又不想面對數據的真實,從而做出掩耳盜鈴的舉動來。

我每天讀書,我每天學習,我花錢參與了社羣,我在朋友圈曬正能量,但實際呢,焦慮,空虛,內心迷茫。

我們習慣性用做了多長時間來計算行動,而不是以效果和具體做了什麼事情來計算,這是錯誤的計算行動的方式。

一個月看書10本,你讓他講給你聽,不知所云,東倒西歪,甚至不知道每本書的核心講什麼,更別談,把這些書讀懂讀透。

你只是做了這件事,至於有沒有效果你不知道。

然後你就以爲,你做了。實際上沒有。有句話叫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但在學習上,這句話實際上不成立。

因爲,一本書你沒有認真讀,你就是沒讀它。你或許知道了幾個概念,但那些概念,根本不會影響你生活的水平和質量。

有些事情,必須更有效率更有質量的去做,這樣才能真的會有效果。紙上談兵,終歸是不行的。

所以,你一定要提前有一個思維:學習本質上是一個持久戰。

能夠快速學到的,往往是不能快速掌握的。但應用的基礎是,要掌握。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讀曾國藩,讀了很多遍,但如果你讓我講這本書,我以前就習慣用書裏的內容講,而且每次講的可能都不太一樣。

後來有次在醫院,我再讀這本書,終於找到了一個好方法,我用6個關鍵詞,來講這本書。

每個關鍵詞裏,可能是幾個故事,可能是一個概念,就因爲這樣,我可以隨時對地,任何場合,隨隨便便講一個小時。

但這要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對這本書極其瞭解。否則,關鍵字背後的幾個故事,你是完全不記得的。

之後我讀書,就習慣這樣去讀。很多書,被我刻意用幾個關鍵詞聯繫起來,我講這本書,能夠快速想到關鍵詞,從而想到這本書的結構、故事和對我有用的信息。

我發現這個方法很棒。你可以吹噓自己讀了10遍,甚至100遍,這沒問題,問題是,你怎麼樣才能配得上,讀10遍,讀100遍的解讀。

你的時間花在了讀字上,還是花在了,記住(或者背下)這本書裏真正對你有用的東西?

你到底是做事,還是在熬所謂的時間?

做事可以帶給你底氣,熬時間,多半不可以,時間長了,就會露餡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