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出走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得有一個在路上。5月18日,中國旅遊日。身體無法旅行,只好在閱讀中游歷一番。     

                    我們需要出走

                (節選)作者/蔣勳

其實我不太講旅行或旅遊,我常常用的一個字是“出走”。人在一個環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銳度,也失去了創作力的激發,所以需要出走。


我70年代在歐洲讀書,那時候我寫關於文藝復興的藝術史,老師問我:“你有沒有去過意大利?”我說:“還沒有。”他說:“你沒有在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前熱淚盈眶,你怎麼敢寫他?”後來我在意大利跑了一個月。身上就是一個揹包,兩件襯衫。


我也曾經睡火車站,那時候坎城(即戛納)的火車站是一片年輕人睡在裏面。他們問我:“你怎麼沒帶報紙?要鋪報紙的。”他們就分給我。早上五點,警察帶了一大桶的咖啡,當,當,當,敲着桶子,叫醒大家,請大家喝完咖啡離開,火車站要營運了。

不要問該準備什麼,先問你愛什麼。

我常常跟朋友說:“《西遊記》孫悟空那麼厲害,他一翻筋斗就是十萬八千里,那他去取經不是很容易嗎?爲什麼是唐三藏取經?”

因爲孫悟空沒有動機,而唐三藏有動機,雖然沒有取經的能力。

但是動機是比能力重要的。沒有動機,根本就沒有出發點,連起跑點都沒有。只要有動機,就很棒。最怕的是無所愛。

如果年輕人想要走出去,我會問他:“你愛什麼?”

旅遊是很大的反省,是用異文化去檢查自身文化很多應該反省的東西。比較裏面,才瞭解文化的不同,沒有優劣。

著有《真臘風土記》、出使吳哥城的周達觀是元朝的北方人,所以他南下的時候,受不了當地的天氣。他不瞭解當地人怎麼每天洗好多次澡。一年之後,他變了。

當初他帶着大國心態,當時元朝那麼偉大,但他後來說,真臘(柬埔寨吳哥窟),一個小小的東南亞國家,可是禮儀這麼嚴整,“不可輕視也。”

我覺得,人不可能沒有主觀,可是慢慢在旅遊裏面,修正自己的偏見跟主觀,纔是好的旅遊。不只向外觀察,而是向內反省。即使只是參加旅行團,也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跟視野。

現在信息真的很發達,在出發以前,可做一些準備的工作。第二個,到現場之後,儘量檢討自己的主觀。

旅遊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內在最美的東西。外在的風景,其實是你自己的心情。所以旅遊絕對不只是向外的觀察,而是向內的反省。在一個環境久了,不但爆腦漿、爆肝,還會變得“僵化”與“麻木不仁”。

出走當然是一個很棒的選擇,若短期無法成行,閱讀、手作、聊天、學習、陪伴、分享、運動、散心、唱歌、畫畫……也是很不錯的方法。只要能讓你的生活比重產生變化,自然也會改變你的生活質量,避免腦子僵化、心靈麻木了。

有多久沒擡頭看看天、看看路邊的小花小草、聽聽在行道樹上吱喳的小鳥?

就從這個簡單的改變開始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