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爺爺逝世爲啥舉國哀傷?

袁隆平爺爺逝世爲什麼大家會說:兩地地震,山河之殤;痛失國寶,舉國哀傷?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19年獲得共和國勳章,就在今天他揮一揮手與世界告別,享年91歲。這個90後一輩子勤勤懇懇在田間地頭堅守,只幹了一件事,就是不讓中國人餓肚子。


袁隆平在在選擇學農時,父母不贊成。他說喫飯是第一件大事,沒有農民種田,就不能生存。他經歷過喫不飽飯的年代,深知糧食的重要。很多人對學農有想法,他卻從來沒有後悔過學農。爲了讓人們喫飽飯,他開始踏上研製雜交水稻的艱辛之路。

袁隆平那雙沾滿泥土的手,除了撫摸稻穗,也能拉出動聽的音符。當時從重慶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遙遠的山區。母親心疼他說,到那裏你是要喫苦的!他回答,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年輕的他義無反顧踏上遠行的路,在孤獨、困苦時,用音樂給自己打氣,找回信心和勇氣。

正是由於他不怕喫苦,甘於寂寞,躬身於田頭的奮鬥精神,終於研製出雜交水稻,讓稻子增產,讓中國人人喫飽飯。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全了同胞的肚皮。接受採訪時,記者問他,你是不是特別害怕鬧饑荒,討飯都沒地方的場景再出現?他淡定地說,不可能了。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耄耋之年的袁老,又有了創新。不滿足於淡水雜交水稻,他開始研究鹽鹼地種植海水稻icon。全國有鹽鹼地十幾億畝,他希望把這些荒廢的田地利用起來。在江蘇沿海的示範基地試驗成功,每畝達到了800公斤的高產量,袁老高興得合不攏嘴巴,現在已經推行量產海水稻。

江蘇是產糧大省,也是鹽鹼地大省。如果發展一億畝種上海水稻,畝產300公斤,等於增產300億公斤,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口,相當於湖南全年糧食總產量。他在“農業荒漠上”播上綠色希望,希望荒灘變良田。

袁老被譽爲神農,但他卻不是神。他只是個凡身肉胎,身體會老去,會生病,會痛苦。早就有人勸他退休,他說我的使命就是研究水稻,他不服老,他要堅持到最後一刻。

今天他這個國之脊樑休息了,雖死猶生。全國人深切緬懷袁農平爺爺,他不止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世界的福氣。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質樸的一生都貢獻給了糧食。

老天下起了大雨,原來是在爲他送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