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 大部分的夫妻都可以離婚了

春天的時候,網上讀到一篇文章。

作者是一個在校的女大學生。父母已經離婚好多年。她隨母親,跟母親居住在一起。


父母離婚的原因,就是常說的那種性格不合。她父親比較安逸、容易滿足;她母親比較嚴格好強、有上進心。

於是,平時抱怨、爭吵不斷,最後走向離婚。


按這個女大學生所寫,她父母離婚時,父親基本上屬於淨身出戶,開着那輛算工具車的小麪包車,以及一車的被子鋪蓋,個人生活用品,就走了。

剛開始離婚那會,她母親自信滿滿,始終堅信,過不了多久,她父親肯定會回頭,認錯,求她母親復婚。

但是,一直沒有,除了給她寄生活費,沒有再回來過。

於是,她母親把原本對付她父親的所有力量,都用到了她身上,尤其她的學習上。也算卓有成效,她上了大學。


文章的重點來了。

這位大學生寫道,按理說,父母離婚之後,她母親應該是過得比較幸福的,她父親過得比較悲慘。

但現實並不這樣。

或許是因爲個性原因,她母親一直以來,在生活裏比較擰巴,與她的關係大概也是雞毛一地,對她的控制慾望也比較強。


她上了大學後,忽然萌生了去看看父親的情況。看看父親到底過得怎樣。

她父親租住在一個城郊結合部的農家小院。

她父親大概是一個泥瓦木匠之類的手藝者。這個行當雖然辛苦,也不算穩定,但其實收入還可以,並不屬於底層。

文章中寫道,父親租住的地方雖然簡陋,收拾的還挺乾淨整潔,牆根門口,還養了幾盆花花草草,興許還有蔥蒜一類。

她父親應該是脾氣比較隨和的人,沒有什麼大志向。安逸過日子就好。沒有了她母親每天的不滿抱怨指責,他一個人生活得挺逍遙自在。

文章的最後,也寫了她母親最後也有一些認識與感觸,和這位女兒關係也開始有了改善,也有了一些自我的改變。畢竟也是到了一定的年紀了。


這裏要說明的是:

她寫這篇文章的本意,並不是要談論比較父母雙方離婚後的生活狀態好壞,以及是非對錯。

她的本意是,對於現在的年輕人,父母離婚已經可以接受,她們不能接受的是父母沒有離婚前的那種雞飛狗跳的壓抑的家庭氛圍。

包括父母離婚後,她母親對待她的那種全方位控制干涉她的狀態,也不能接受。


人到中年,所有的狀態基本定型,平庸甚至窘困。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配偶喋喋不休的指責與抱怨,每天都是不滿與沒有好臉色。人漸漸變得沉默與頹廢,不愛回家的更深層原因,是躲避而獲得一份安靜,可以終於逃過這一天。

如果可以,如果沒有那麼多牽絆與責任,真的想一個人過,真的想離婚算了。

上面這位父親離婚後不回頭,應該這樣的心態佔了很大成份。

有的時候,有些女人,真的是讓男人感到恐懼與害怕的。

所以寧願選擇保持距離。


自媒體時代,關於婚姻、家庭、情感、兩性之間的話題,各種媒體、網絡,女性的視角、女性的發聲比較多。

這一方面我想是女性比男性更愛向他人傾述這種私人隱祕;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女性比男性對於家庭婚姻情感的期望更高的緣故。

大概所有女性對男性配偶的期望歷程,猶如年輕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讀書一樣。

第一天送進校門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將來很有可能是985、211中的其中一個。到了初中升高中,才明白,不過是衆多平庸中的其一。


現代社會,倡導男女平等。女權與獨立。

在這股潮流之下,這個話題,幾乎成了一個政治大正確的類似的問題。

任何發出一點關於不同聲音,或者有一些質疑的方面,都會被羣起而攻之。

所以,大部分男性,至少在公衆場合,在女性面前,對於這類話題,也寧願選擇忌諱莫深。

不是說,對女性寬容是一種美德嘛。


這些年,我所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各種關於女性獨立,男女平等的言論。最令我有困惑與疑問的,基本上有兩點。

第一點是:在一部分女性觀點裏,認爲男性很害怕女性獨立,反對女性獨立。認爲男性會認爲女性獨立是剝奪了千百年來男權的威嚴與地位。

第二點是:女性生育,是淪爲了男性的生育機器。在她們眼裏,男性很喜歡生娃、繁衍後代。

所以,在她們的觀點裏,不婚不育,經濟獨立,自己掙錢自己花,是女性的覺醒。


可是,站在男性的角度,男性千百年來,被罵得最多的就是玩弄女性感情,不以結婚爲目的的戀愛是耍流氓,對女性家庭孩子不負責任。

現在女性忽然提出平等了,獨立了,經濟上也AA制了,也不要求結婚了。

這難道不爽嗎?

男人一直以來最害怕女人的一句話,就是“我懷孕了……”,

現在連孩子也不要了,那不是更爽嗎?


如果兩性交往真的到了這種程度。作爲男性,說一句渣得滿地的話:

——我希望天下所有女人,除了與我有血緣關係的,比我老的,長得醜的;其餘所有的,與我沒有血緣關係的,比我年輕的,長得漂亮的女人,儘快都這樣獨立起來吧。


當然,或許有人說,到了這個時候,女人都不需要男人這種動物了。

那也最多是:

——你買你的自慰棒,我買我的充氣娃娃。

誰也不喫虧,誰也不便宜。

可能嗎?不可能!

這種極端的話語就不要說了,毫無意義。

當然了,據說現在女性已經不提男女平等了,換詞了,講男女平權了。我從字面理解,平等應該包括權利與義務責任,平權大概只剩下權利了。覺得女性真聰明。


我個人覺得,一個人真正的獨立,並不是指非要不婚不育。更實在的意義是,要擁有能夠獨立的能力。這樣的獨立能力,有三個層面:

第一是是養活自己的經濟能力;

第二是能料理自己生活的動手能力;

第三是能擁有堅強的內心,良好心態,能把控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

你要有保持自己基本生活的經濟能力。

你要能自己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整理家務的能力,還要有換個燈泡、爬上爬下歸置物件,擰得開瓶蓋走得了夜路,出面與各種人打交道處理各種事物以及人際關係的能力。

你要有強大而堅韌的內心,忍受得了各種長年累月的獨處。享受得了自由忍受得住孤獨。(其實這點最難。)


獨立自由的反面也是孤獨寂寞。


我始終覺得獨立自由,並不是幸福快樂的門檻與條件。只能說是一種生活狀態的選項。

互相依偎,互相需求,互相依靠,互相幫扶,互相討好,互相照顧……也是很常見,生活中很佔比重的一種快樂與幸福。


三天前,我偶爾在央視的電影頻道看到了半本美國電影《綠皮書》。

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意裔美國人保鏢託尼,他被聘用爲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這個電影本意是講述人權種族的電影。但我對其中託尼即將離開妻子兩個月之時,倆人的親密與依依不捨,還有託尼離家時不停學着給妻子寫信的場景吸引。


當時的託尼其實也是生活窘迫,才願意爲了每週125美元,離家給一個黑人當司機開車。

丈夫努力,妻子理解。這應該受最高的最理想中的婚姻家庭關係。


白頭到老,恩恩愛愛,仍然是我們所有人理想中追求的婚姻的最高境界。

但,價值觀在發生改變。或許這樣的最高境界只能存在於少數。我的大部分的人羣都做不到。

或許各種原因變成了單身;或許乾脆從一開始就拒絕婚姻;更或者,人到中年,選擇了婚姻歸零。

那也均無不可。不過是一種生活狀態的選擇。


如果,你們不是恩恩愛愛、如果你們已經無法忍受對方,如果你們已經到了漠視對方的存在,如果你從那天起,想做一個自由獨立,渴望享受孤獨寂寞的人,

趕快行動,去離婚吧。








2021/05/2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