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0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15.40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是乐师,掌乐之官。“冕”,是他的名字。古代乐师多用盲人,因为盲人对音乐最敏锐。

师冕来见孔子,孔子亲自迎接并导引他进屋。走到台阶边上,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边上,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又跟他解说每个人坐的方位:“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后,子张问老师:“师冕一个盲人,老师对他照顾这么周到,这里面也有道吗?”孔子回答说:“是的,这就是接待盲人的方式。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修养,就是心里随时都装着别人,对别人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

心里随时装着别人,养成好习惯,就是好修养。

❤️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亲爱的战友们,大家早上好。又到六点半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论语,按照惯例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

论语卫灵公篇的第39章。子曰:辞达而已矣。

就是孔老夫子教导我们说话意思表达到位就可以了,不必要追求文字怎么样,也就是说我们不必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修饰、提高自己的文采上。

刘宝楠注解说,文辞是为了说事,事背后有实,叫事实。说事实,用事实说话,不要文辞富丽超过了事实,只要表达到位就可以了。

在此之前的篇章里面,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对这个事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解释,就是我们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的表现匹配。内在本质好,但外在表现不足,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那就会显得很粗俗!如果过分追求文采,而没有实质内容就显得有点史!怎么办呢?要两者搭配起来,文质彬彬才是真正的君子。

在这里面孔子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学会说人话,什么叫说人话呢?说白了就是对方能听懂的话,对什么人要说什么话,我们对比如说对下层劳动人民,不识字的,跟他说的很高深,那不是对牛弹琴吗?

但是你和一帮文人雅士在一起,如果你说的太白了,别人会觉得你没文化,要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把握好!

我们说人话一是直接能够陈述事实,让对方明白。另外一个就是行动句,告诉对方要干什么,把话交代清楚明白就可以了。

那有的人可能就问了,那我就不能雅一点吗?像昨天说的这个严复的翻译标准是信达雅!

不是不可以,如果说你既能做到信,就是能够明白说明它的意思,又能忠于它的真实意思,又能达就能表达出来,又能够雅,文采足够好那你就厉害了!

但往往很多人他为了雅而丢了信,丢了达。信达雅是一种相当高的境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能够达到信和达就可以了,不用要求太高。但你能够出口成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是你厉害!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学习新的内容。大家认真听的话就会有感受,说大哥,你讲的和昨天讲的有相同也有不同,对,因为相同的是意思相同,不同的是表达方式不一样。也可能我讲的时候我随时就有新灵感来,就有新故事,就有新想法,和大家表达出来,说白了就是辞达意,没有其他意思。

今天要学习的这一章是论语卫灵公篇的最后一章,这一章有的人认为放错地方了,应该放在乡党篇里面,因为这是讲如何待人接物的。

但事实上有没有放错地方?没有,这篇文章就应该放在这里。

在论语卫灵公篇,刚开始开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就问孔子如何行兵打仗啊?孔子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我没学过这个,我不跟你谈啊,然后就走了。那孔子谈什么呢?孔子谈论其实就是如何待人接物。说白了就是如何为人处事,以这章做结尾,能够看得出来,孔子老人家是如何对待盲人的。

在刚刚发导读以后,我给大家发了一段话,叫看一个人如何对待小人物,就能看出他是不是大人物。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原文,然后再慢慢和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我们要先来一个名词解释,第一个字,师指的是什么呢?乐师,掌管音乐的官叫乐师。

第二个字是冕,冕是什么呢?本意是帽子,但在这里面是这个乐师的名字。

那大家可能会很奇怪,说为什么孔子还要告诉他的台阶呢?这里面要说一个常识。

在春秋那个时代,当时的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大多是盲人。我们这里出现的冕,是盲人。在此之前,我们提到过师旷摔琴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他也是一个盲人。

盲人为什么会掌管音乐呢?因为音乐比较出色的大都是盲人。因为盲人他眼睛看不见,但是他耳朵特别的聪慧,特别的聪慧,对音乐的感知最敏锐。

瞎子❤️阿炳,弹奏二泉映月那位大家都知道吗?那我们民间艺术家赵本山的启蒙老师他的二叔也是个盲人。

知道了师冕是一位盲人,那接下来孔子如何对待他的行为表现就顺理成章了,我们就不会觉得突兀了。

那师冕他来拜访孔子,孔子是如何接待他的呢?我们来看一看。

第一,孔子是亲自迎接的,在迎接的过程中,他给师冕在做及时的引导。走到台阶边上啦,告诉师冕:到台阶了,你要小心,别摔着,别碰着。等到了坐席边上了,告诉师冕说已经到了席子了,我们可以坐了。

这个席,要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也是一个常识。春秋时候好像还没有凳子,古人怎么做呢?叫席地而坐,在地上铺张席子,然后坐着叫席地而坐。类似于现在日本的榻榻米,就是日本现在还保留着我们中国的古风。

那到底怎么做的呢?据考证,不知道大家注意看电影、电视,就能够看到,是跪着的,大腿放在小腿上,只有磕头磕头的时候才能往前匍匐身子。

孔子导引着师冕坐下来之后,这个坐法是有讲究的。古代是分宾主落座,那主人应该在这边,宾客在那边,安排好座位,什么人坐在什么位置上,要恰如其分,地位低的,辈分小的不能坐在尊位上,地位高的也不能坐在下面,否则就容易出乱子。

孔子是礼仪大师,他安排肯定是正好,什么人该在什么位置上坐,是恰到好处的。

这个时候孔子就像师冕来做介绍,说谁在这个地方坐着,谁在那个地方坐着,这个时候师冕就会打招呼,介绍的人也会打招呼。

刚才我说了,乐师他眼睛看不见,但是他听觉厉害,你一张嘴一说话他就记住你了,这个人是谁,那个人是谁,接下来再交流就非常的顺畅,该怎么谈,该交流什么,谈笑风生。

可想而知,就是师冕来拜见孔子以后,如果没有什么其他事,孔子应该是招待招待他,吃个饭再走,等招待完毕了,师冕被送走了。

参与接待的弟子有一个叫子张的,子张在前面我们也多次提到过,就来问老师,说:老师,师冕是一个盲人,您对他照顾的这么周到,难道这里面也有道吗?

周到的到是表示孔子没有端架子,很尊重对方。

第二个道呢,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如何对待盲人之道,这里边就是原则方法。

孔子很肯定地回答说,然,就是对的意思,赞同的意思。说这就是正确的接待盲人的方式。

因为盲人眼睛看不见,所以我们要做好导引,我的脑补印象里面应该是孔子去扶着这位乐师,这边扶着他,那边还要随时给他做着介绍,拿师冕不当外人,很尊重他,没有当他说是瞎子,你看不见我跟你说干嘛,而是当做正常人一样,而且给予非常好的照顾。

这里面的相,就是帮助和导引的意思。

从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孔子他的心里随时装装着别人,对别人能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他做起事来很自然,很亲切,让别人能够感受到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关怀,但是没有任何不舒适感。没有让师冕觉得自己是个盲人而自卑,孔子的接待让他非常的舒服。

这就是大人物的伟大之处,他和一般人在一起,甚至和残疾人在一起,不是让残疾人,让一般人感到压力,而是让他感觉到很舒服,这是本事。

我们如果要看到很多回忆录,特别是一些小人物写的见着毛主席,见着周总理,你更能够感受到说这些人见着主席和总理,当时心情激动的说心都快跳出来了,想象不知道这大人物得有多难接近。

但真正在一起的时候,才发现这些大人物对他和蔼可亲,就像自己的或者是爷爷一样亲切和蔼自然,如沐春风。

说到孔子接待乐师,我们再来讲另外一个人物,给做一下佐证。

谁呢?释迦牟尼,也就是佛祖,他有一个弟子也是盲人,眼睛看不见,但是他还是自己来缝衣服。

有一天,他穿不起针线,眼睛看不见,就大声求救,请人帮他,但是他的同学,你想一想也都是罗汉,菩萨,正忙着入定了,打坐入定了,都没听到,就没有人搭理他。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就亲自下来帮他穿针引线,交到他手上,告诉他应该怎么缝。这个学生一听到声音才知道是释迦牟尼本人。就很感动,说,老师您怎么亲自来啊?

释迦牟尼说,这就是我,应该我做呀,是我应该做的呀。而且还开了个会把弟子们说了一通,人应该做的呢,就是这种事儿,要很自然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仁德的体现。

就是说不单是我们中国的圣人,西方的佛祖,他对待底下的人,对待需要帮助的人,也是能够尽其全力尊重他,帮助他,没有任何挂碍。

当时春秋年代,礼崩乐坏,为什么礼崩乐坏呢?就是因为很多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如果都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它不就礼崩乐坏了吗?

打个比方,很多人去坐飞机,上下飞机的时候空姐给每个人都会点头微笑致意,欢迎或者道别,有的人就会善意的回应,空姐稍微笑一笑,我也朝你笑一笑,真诚的表示感谢,这就是心里装着别人。有的人就不搭理,反正你这是例行公事,装看不见,只顾自己的,其实就是心里没有别人。

同时看空姐你也能看出来,有的空姐眼神空洞,只是机械的做欢迎的动作,欢迎光临,欢迎光临,她看都不看你,这就是没有心。

真正有心的人,她会真诚的看着你面带微笑,热情的跟你打招呼,让你感觉到如沐春风,很多人都被空姐的微笑迷住了,回头出不来了!但是也有的空姐,由于老是跟你打招呼,别人都不回应,慢慢的也就麻木了,麻木不仁了,就像鹦鹉似的,做个机械的动作已经没有了感情在里面,你的感受是什么样子呢?那肯定是不爽的!

孔子对师冕的接待方式,子张问是不是也有道在里面。刚才我们说了,好好的引导,这就是道。

那怎么接待盲人,事实上呢?也是有礼仪规范的,在《礼记少仪》里面有规定。

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

就是房间里如果没有点蜡烛,有后来的人,在房间里的人要告诉他怎么走,坐哪里。有盲人进来呢,也是一样!

也就是说,我们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详细的行为规范了。

学了这个规定以后,下次如果我们要知道应用。学了这节课以后,我们以后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盲人,或者说对于小孩子,不大很懂的,要善于去引导他,给予他关心和爱护。

然后要记住让人舒服,不要让人一看你高高在上,虽然是在做这个事情,但是让人感觉到不舒服,那你做也就白做了,给你留下印象并不好。

心里随时装着别人,养成好习惯,就是一种好的修养,如果人人都能有一个好的修养,这个社会就差不了,就是一个好社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社会好不好,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的,我们管不了别人,管自己,先让自己有好的修养,然后影响别人,你的能量场越大影响范围越广,大家都能这么做,那么这个社会差不了。

好了,时间也到了,这一章就到这里了。明天要学的是新的一篇,叫论语第16篇季氏篇。

这一章特别的长,这是我们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具体的呀,太多了,我就不全部朗读下来了。这一篇相当重要,有好多名言警句在里面。

这一章希望大家明天早晨再认真地相聚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