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是新徵程的開始

兩個月的學習結束了,對於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每天直奔學校上課的模式,要畫上一個句號時,大家自然有點依依不捨和才醒悟過來的感覺,畢業代表發言中,都是哽咽的情緒。

對於這些長期奮戰在工作一線的,真的很難有靜心學習的機會,人就如手機,不斷耗電的過程,是需要不斷充電的。

剛好在一長輩朋友圈看到這段話,很應景: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滴;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人,有了生命。

對於這兩個月的學習、集體活動,大家在遇見中也碰撞出了很多美好,總之是每天笑呵呵,沒有什麼事衝突和矛盾嘛。

對於今日之別和大家表現出來的不捨,讓我感受到:

1.人是羣居性、社會性動物,即便是再優秀的人,也希望得到羣體的認可和接納,所以馬斯洛關於人的需求的原理揭示的就是事實。

2.同桌厲害,愛看書,工學矛盾也處理得好,只見過他請過兩次假,橫向比較起來,確實是請假最少的。

3.今日反思,有時自己細緻過度,總是希望去儘量執行“看見”“看見他人”,也希望每一個微小的個體被更多的看見,所以羣內發了那條請某某同學“節哀順變,送奶奶一路走好”的消息。後來他們說讓他們怎麼回覆,所以他們一個人都沒接,說我不發大家就都不知道嘛。我的思維是,每個同學沒來,自然要知道何原因沒來,所以回覆他其實也相當於告知其他同學內因。而未考慮到當下的環境狀態和接下來要進行的環境狀態並不適合引導這樣的情緒,所以還是沒有考慮大局。

也就是說,有時,這種“看見”是不需要的。我得反思這種尺度的把握,就如每天晚上羣內最晚一個結束話語的也是我,再看看臉上的斑,爲何休息不好,爲何手機放不下?爲何這段時間不能好好堅持早睡早起?

在看《非暴力溝通》時,有過一個感受,在權力面前,非暴力溝通可能會失效,不是我不知道非暴力溝通,而是我有權力撐腰時,我沒有必要費那麼大精力和你非暴力溝通啊,不如強行粗暴來得更快更省心。

明天即將返崗,返回熟悉的環境和同事中,面對紛繁的工作,那個羣雖然今天火爆得嚇人,我估計持續熱度不會太久,會很快冷下來的。已經有很多人小米粒參與度不高了。靜觀一切關係如何從熱烈走向逐漸冷淡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