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花開五月栽 紅色之旅韓城來

初夏難猜春風至,玫瑰花開五月栽。五月的最後一個周未,我們西安市臺聯一行約十七人在藺琪會長的熱情款待下開啓了疫情後第一次活動,“探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韓城之旅。

一,      文廟

考斯特在新修的延黃公路奔馳了兩個多小時, 便來到了文化底蘊豐厚、歷史人文璀璨的小城,這裏不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更是“下了司馬坡秀才比驢多”的大文豪司馬遷的故里。

我自信步文聖廟,孔賢星君寂寂橋。

韓城文廟位於陝西省韓城市金城區東學巷東端北側,是全國第三大孔廟。文廟當始建於唐初,經歷代的重修擴建,其建築風格集宋、元、明、清於一體,有“四代建築一廟收”之說。

在當地導遊錢導的引導下,從文廟側門魚貫進入,便能看到這個景象。掛有[文廟]匾額的櫺星門與五龍照壁相對。

進入文廟,穿過泮橋,就會依次遊覽到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4個主體建築和緊密相連的院落。

值得一提的是生長在院落中的“五子登科古柏”。參天古樹拔地而起,枝幹錯落有致的生長成五個部分,猶如人的五根手指。相傳它已生長了千年,人們便在樹幹上包裹紅布或綁上紅結來祭拜祈福,家人祈求平安健康,學生則祈求學業順利。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走出韓城文廟,頓覺清幽雅緻。旁邊明清時代莊嚴肅穆的古建築羣與文廟濃郁厚重的文化氣息和諧的並存着,就像中華民族既有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底蘊,也吸收着西方先進的文化與經驗,既不固步自封,又創新思變。

二,    司馬祠

司馬祠來了四五回,絕不是他的名人效應,而是探尋這位偉大的史學家,是如何忍辱負重完成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他所著《史記》一書,開創中國通史體例,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司馬祠依山傍水而建,坐落在用磚石築成的高臺上,臺階爲 99層,入山門便見上書“高山仰止”、“河山之陽”等牌坊。再往上爬坡便見宋代建築的山門,門額上書“漢太史祠”。祠院正中爲獻殿、寢宮,寢宮後爲墓地。墓冢磚垣圍護,墓上有古柏數株。墓基周圍嵌有磚刻八卦和名人題詞多幅。墓前立“漢太史公墓”碑。 馬遷墓與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南門外,位於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

司馬遷祠墓位於城區以南10公里處的芝川黃河古渡口高崗上。一部《史記》成就了司馬遷也成就了韓城。

三,      東渡紀念碑

縱觀中國近代戰爭史上幾次著名的黃河東渡,無一不是壯懷激烈,氣吞河山的悲壯之舉。

這次“尋訪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的韓城之行,得到市統戰部、臺聯領導的大力支持,從司馬祠順坡下來的東邊,漫步十分鐘便是當年朱德率領八路軍東渡黃河的出發渡口了。

據八路軍軍史記載,作爲八路軍抗日先遣隊的115師主力的1.5萬餘人更是行動神速;8月22日25日分兩批從陝西三原出發,邊整編邊趕路,8月31日從韓城芝川鎮渡口東渡黃河,至山西候馬沿同蒲鐵路北上,9月25日,首戰平型關告捷,殲滅日軍1000餘人,取得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尋殲日軍的第一個大勝利。

站在八路軍東渡紀念碑下,思緒萬千,百感交集,黃河無語,滾滾東去,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默默的記住了每一位爲國家民族出征的忠勇將士。

四,    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史聖司馬遷的祠墓像一座豐碑,歷經千百年滄桑而愈顯雄偉,奇怪的是歷經了這麼多的磨難,司馬祠墓建築物爲何保持的如此完好,依然屹立在芝川的山巔之上!

導遊小錢曾是韓城導遊比賽的冠軍,在與他多次交流中,終於揭開了鮮爲人知的祕密,原來保護司馬祠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

新中國的締造者,曾經在一篇文章裏引用了《史記》裏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並肯定司馬遷爲大文豪、史記學者而非政治家。正因爲主席對他的蓋棺定論,不但整個韓城文物免遭了那次不幸,還被當地有知之士借這篇文章而加以重點保護司馬遷祠。

歷史是勝利者創造的,但也需要勝利者保護,更需要後來者緬懷與傳承。

重聲明:本文爲原創,轉載請說明出處

                    何崇秋 2021,5,30於韓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