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为何出巨资支持“新媒体”?

今天,以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早成了“大路货。”

可倒退一百多年,怕是少有人知新媒为何物?

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新媒体,新旧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敢首先吃新媒体螃蟹的,一定不是一般战士。

若说奉天官衙支持,这还真吓人一跳!

1895年3月24日,日本马关春帆楼外一声枪响。

73岁的李鸿章面缠纱布登楼,他的被刺赢得了“世界舆论”。

梁启超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甲午一战割地赔款曾经的蕞尔小国,清廷外交成为被抨击的靶心。

仅过十年的辽东日俄战争,东三省又面临遭日俄的瓜分。

东北危机,边疆危机,舆情哗然。兵燹生灵灾难愈发深重。

那些号称“文明国度”,与大清如同隔着鸿沟天堑,

既然错失工业革命国力的落后不可弥补,总不至于不知如何向世界发声。

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十三日,突然抽湖南巡抚赵尔巽入京。

此时,赵在湘的改革新政正风生水起。

湖南革新之所以如此红火,因赵大胆起用了“问题干部”熊希龄。

熊希龄因参与湘籍志士戊戌变法,“革职永不叙用”。

这位湘西才子25岁进士及第,少年时的东北宏论为士人盛赞。

识才惜士的赵尔巽冒死上书朝廷,将熊熊希龄纳入幕中。

熊希龄对东北局势一直有深入独到研究,

1904年,值东北危机关头,清廷广征疆吏对东北的方略,

熊希龄向赵尔巽献言东北改革内政、实业、练兵之外,更有以外交制衡日俄之策。

赵尔巽的上奏折,直击光绪皇帝的内心。

1905年6月21日,赵走马奉天任盛京将军。

自然,湘中人杰熊希龄随幕至奉。

东北方略内政、实业、练兵非一日之功,

一促而蹴可能性最高的办法,就是利用列强间矛盾“均势外交”以使其相互制衡。

其中就包括利用“新媒体”,向世界不同语言的各国“发声”。

一百多年前的大清,这似乎是个尖端的“世界课题”。

1903年,沈荩因在天津的英文《新闻报》揭露《中俄密约》,惨死于慈禧杖下。

大清话语体系与世界好像有道天然的隔膜。

熊希龄一直有主办舆论机构襄助东北外交的构想。

他虽历任奉省屯垦局总办、农工商局总办等职,实则为赵的智囊,

熊建议赵尔巽构建一个“环球通报社”。

为的是利用舆论“实施连横之计,使中国不至于孤立于世界。

他主张的可不是办报纸这种“旧媒体”。

早期洋务派也有办报与西方舆论交锋之意图,

但是,熊感到报纸“销路不广,势力即微”

最关键的是国内报纸自说自话,与各国就不是一个话语体系。

且报纸“万难同时遍设于各国”,“与其办报,又勿宁办通信社之为得也”

他要办的是当时的新媒体一一通讯社。

1907年,熊希龄在上赵尔巽的一份信函中称:

日本自变法以来,即于各国都城开设洋文杂志,政府助以津贴。”

日俄之役,俄虽以黄祸之说煽动欧美”,

而日本即利用设在世界各地的媒体机构“反复申辩”。

熊希龄敏锐捕捉到日俄战争背后的舆论战。

熊希龄的想法,获得了赵尔巽的支持,

赵还派他赴日、推荐他参加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在考察教育、实业等的同时,他当然要留心各国的通讯机构。

很快,他就发现了新的突破口。

地处远东的中国东三省,当时是世界瞩目的焦点。

闭塞的清廷虽因“龙兴之地”的危机,而深陷焦虑,

却不知道他们的老家被世人称为“远东巴尔干”。

关注即是舆论。可对个中应如何操作却一无所知。

此时,英之路透电报,法之哈瓦司电报,德之俄尔佛电报,俄之圣彼得堡电报已横行各国。

世界对东方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中、日两国。

熊希龄最担心的是日本人,

他怕如果清廷不迅速成立通讯社,必被日本人抢了先。

虽然欧美更重视日本,但“欧人忌日袒中者甚多”,要利用好这块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苟有机关传递各种新闻渐次设法巧为抑扬”,便掌握了舆论的话语权。

希龄等拟仿日本之意,纠集公私各股,专于日本、英、美、德、法、俄、奥、意八国,次第设立洋文杂志”

设计每月出一册,“赠送各国政府官绅及各报馆”。

包括经费支出和使用方法、雇请主笔等都进行了安排。

接下来就是在上海设立“环球通报社”为枢纽,

由日而美而英而法而德而俄而奥而意,次第开办”。

此“环球通报社”俨然有着通讯社的面貌,

然而,这个计划遇到资金、人力的问题。

熊虽作为湖南最早的报纸《湘报》创办人,

可搞定国际性质的通讯社,决非易事。

仅仅掌握各种语言的人员就是让人头痛。

190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远东通信社”进入他的视野。

这家通讯社的创办人王慕陶为清驻比使馆人员,

中国驻比公使李盛铎是王慕陶幕后的重要支持者和赞助人。

他们以国际和外交的报道襄助政府,与熊希龄想法不谋而合。

熊希龄与李盛铎既同属康梁新派,又随同李出洋考察宪政。

熊在政、经各界背景深厚,他的强力介入理所当然。

随后在比利时首都、俄国首都电信局以英文挂号登记。

通讯社虽然不需要纸张印刷发行等环节,

可当时的电报费用却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民国时期,各大军阀一有主张就动不动“通电全国”。

通电全国是掌控舆论的手段,效果类似于今天在微博买头条或者买热搜。

大清出现的新媒到军阀熟悉,已是20年后的事情了。

清末电报贵的一个字要一块大洋,便宜的也得一毛多钱。

通讯社电稿应该也是如山的银子堆出来的。

作为私人名义下的远东通讯社,经费均系自行筹集,

这里面当然有“东三省总督暗中资助”

熊希龄的原计划得到了东督及南北洋大臣们的支持承诺,

熊希龄想将远东通信社渐次推及伦敦、巴黎、柏林、圣彼得堡、维也纳、海牙等地,

巨大的资金需求,熊是当仁不让的主筹人。

熊希龄给东省等督抚的函请求“公款每月拨助五百金”。

熊希龄三仕东北,赵尔巽二任东督,是情分也是缘分。

奉天耿耿难释“新媒体”,亦瓜分危机所迫,亡祸在睫不得不为。

尽管,奉天助银数字至今莫知其详,但有人估计或许超万两,

王慕陶也曾两次亲到奉天,与熊希龄面议通讯社发展。

1911年,辛亥革命急风骤雨中,大清的一切转瞬凋为昨日黄花。

通讯社组织这一颇具建设性的海外话语实践,却长久耐人回味。

1911年,已离职奉省的熊希龄写信给张作霖:小心日本人搞“满蒙独立”。

其心拳拳,殷殷可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