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or興趣

團團媽是我在古典吉他學習班認識的,斯斯文文,戴副眼鏡,見面總是笑笑算打個招呼。

團團剛來學琴的時候,只有六歲。一般小點兒的孩子家長都跟着,配合老師上課,如果感興趣也鼓勵家長一起學習。

團團媽幾乎每堂課都陪着,用鼓勵的眼神注視着兒子。可說實話,團團學習吉他真的勉爲其難,有點兒小和尚唸經的感覺。老師的眼神一旦從他身上離開,他便開始一系列的小動作,摳手,玩手指頭,或者抱着琴發呆,東張西望,講過的東西記不住,重複犯同樣的錯誤。

團團媽就在邊上坐着,這一切就發生在她眼皮子底下。團團大概是被媽媽蘑菇來的,練琴了會許諾點什麼。




還有一部分孩子的狀態跟團團相似,上課感覺度時如年,過一會兒看看手錶,老師稍不注意,就拿出手機,練琴的時候跟左右同學說話,極不專注。唯一的區別是家長沒有陪同上課。

我過去認爲,家長陪同上課特別重要,老師會重視跟家長的溝通,孩子上課的效果更好。因爲有些孩子盼下課的表現太過明顯,來課堂走一遭就是完成任務,完成課時,內容學到幾成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有的孩子每堂課都能當場消化,所以可以不斷迭代新內容,有的孩子一堂課需要三個或以上的課時才能勉強完成,但表現得蠻不在乎,似乎放下琴,這個問題就可以拋之腦後了。

從學習的狀態來看,一半以上的孩子對學琴興趣不大,可以說,如果不是家長哄勸,這部分孩子根本不想學。如果沒有逐漸對音樂本身發生興趣,這部分孩子的學琴狀態只會每況愈下,中斷或者不了了之。

另一部分孩子,表現得專注,理解識記能力強,老師要求的練習時長和技術都能按標準完成,課堂表現不錯。能從技術難度的遞進體驗到成就感,容易被激勵,這樣的孩子只要堅持練習,興趣就逐漸被培養出來了。




真正熱愛音樂的人,在熱愛之前,一定是經過了大量的反覆的練習,感覺枯燥的同時,又有些樂子,這樂子可能會發展成興趣,引領他逐漸去真正認識音樂,瞭解音樂,並且思考自己與音樂的關係。

團團媽則認爲,人跟人的差別是天賦的差別,是先有天賦纔有興趣,我不知道她所謂的“天賦”是不是僞概念,但這麼執拗就不客觀了。

對孩子的興趣培養,還是應該因勢利導,順勢而爲,做出客觀的評估。如果孩子確實長期都是應付和敷衍的狀態,應該考慮孩子是否喜歡學這個。




回到我之前探討的那個問題,家長陪同的意義大不大?

我覺得,如果有時間,儘量陪同,老師因家長的重視而重視,孩子不會主動跟老師溝通,家長能起到橋樑的作用,順便可以瞭解和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

如果沒時間,就更要積極地跟老師溝通,因爲你壓根兒不清楚你的孩子那幾個小時做了些什麼,你的角色不能只是付個學費。學琴是一場你和孩子共同的長跑,你可以不懂五線譜和音符,但你必須瞭解孩子接觸音樂後有哪些變化和成長,你得鼓勵孩子,時時爲他打氣。當你想要的結果並沒有發生時,你要敢於放棄,讓孩子不必承擔你的夢想而無端受挫。

天賦也許是存在的,就像人與人之間有差異。但我瞭解到的音樂世家,並非孩子生下來就會十指連彈,而是有良好的家庭氛圍,談論它,熟知它,不畏懼它,練習是自然而然的事,是享受,是交流,是到達。而非受刑,痛苦,和威逼利誘。

違背意願的選擇,你可以放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