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

教師焦慮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的焦慮程度不僅影響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也會極大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乃至於學生的心理健康。適度的焦慮具有動力作用,會使教師對待工作更加認真負責,更積極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從而使教學效率提高,同時,還可以使你經常體會到一定程度的焦慮,並獲得成功的應對經驗,提高人適應壓力的能力,但是過度或長期的焦慮對教師的身心健康、教學工作都將產生消極的作用。

過度焦慮不僅會使教師的活動效率下降,不良的性格特徵得到發展,焦慮情緒還會傳染給學生。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焦慮水平越高,對教學的控制感越強,此時教師往往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指導,並控制學生的行爲,不允許學生有創造性的活動傾向,以此來得到教師所期望的回答,教師不是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而是要求學生按照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於是學生逐步學會循規蹈矩、死記硬背,沒有理解,沒有創造性,學習中缺少了主動性和靈活性,如此下去不僅會使學生的學習變成被動,沒有責任心,缺乏自覺性的學習,還會使學生養成不良的性格特徵。學生的不良學習狀態必然會導致不良的學習效果,這又導致教師焦慮水平進一步上升,導致了惡性循環。

除以上所述,教師的焦慮對教師還會產生另一種影響,在一段教學中出現錯誤、失誤,教師不願從自身的角度省察,反而是從學生或外界因素中尋找原因,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教師和教師羣體對於批評過於敏感,即使是對於建設性的合理的批評也是這樣。在焦慮狀態下,教師把學生好的學習成績常常歸功於個人的功勞,而把學生的失敗歸咎於外界條件和學生,這不利於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容易導致師生關係對立,學生不易接受教師的意見和批評,且情緒低落或急躁和,還會形成對他人的敵意或逆反心理,甚至自卑、反抗,最終會影響學生的人際交往和良好心態的保持,不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

所以要戰勝焦慮。焦慮對於教師來說,既有益處也有害處,所以教師應該正確對待焦慮及由焦慮引起的心理反應,以降低焦慮程度,使其能保持一個適度的水平。這樣既有利於教師的身心健康,又有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

教師要正確認識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千百年來人們總是認爲教師應該是表率和榜樣,學爲人師,行爲世範。人們普遍認爲教師的知識水平、工作能力是不可比擬的,對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應該是無所不能的。但教師不是完人。如果教師對自己期望過高,很多事情趕鴨子上架,勢必會增加心理負擔,提高焦慮水平。教師要正確認識自身能力的有限性,擺正自己的角色。比起傳授學生具體知識而言,更重要的事要做好學生的導師。不一定所有事情教師都要親力親爲,但一定要把握好方向,教師要有所爲有所不爲,這樣纔會避免產生過度的焦慮。

教師要學會調節情緒。如果教師長期煩惱、鬱悶,爲工作擔憂,害怕失敗,就會過分自律和對學生過於苛刻。在工作中、教學上出現任何過失或不足,教師就會對自身極大不滿,對學生也極大不滿,這樣的結果必然會導致師生關係惡化,最終也會影響教師的教學和教師的身心健康。教師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適當的焦慮水平,把焦慮看成一種行爲的動力,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