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辉煌

——浣江初中30周年校庆电视直播演讲稿。


30年的时光,对于宇宙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一所学校来说,可以有不凡的成绩告示。

作为浣江中学创办时就成为其一员的我,在30年的时代大潮的变迁中,一路见证了我们浣江初中办学的艰辛以及它发展的辉煌。在浣江的30年,我经历了我们学校的三次搬迁的历史。每一次搬迁,对我校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每一次出发,都成了一次向上的攀登。

1991年8月,我们“浣江初中”在没有自己的校园的前提下借庆同实验小学的校园,在老鹰山脚下匆匆开办。16位教职工6个班级一共346名学生就构成了浣江初中的雏形。那时学校既没有自己的食堂也没有操场,办学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在这一年中,我真正体会到创办一所新学校时的那种仓促和艰辛,真正感受到师生们的齐心协力。(这里穿插两个小故事):(一)因为没有食堂,所以我们教师的中饭都是自己用饭盒去庆同小学搭火,菜也是自带的。教师中午都不回家,就在办公室或空教室里午休一下。(二)因为没有清洁工,我兼任校垃圾清运工。我从农村来,长得格壮、魁梧又年轻。所以,学校领导就让我每天傍晚放学后把垃圾站的垃圾清理掉,用翻斗车拉到校外的垃圾站去。

第二年,北庄畈新校舍正式落成使用,回廊式教育楼、食堂、司令台和操场、学生宿舍、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学校开始注重校园绿化。操场四周种满了广玉兰树,学校大门进来的通道两旁种满了水杉树。我记忆最深的是种在现在校区大门进来通道左边的那棵五针松。那是我一次从花木市场买来的许多苗木中的其中一株。是我亲手种下去的。刚种下去时还不到30公分高。你看,30年过去了,现在已长成二人多高了。这棵与学校同龄的树一直立在每一届学生的必经之路边,它与我一样,也见证着学校创造的每一次辉煌,见证着我们每一个浣江莘莘学子的成长。

我们学校从北庄坂校区出发开始走上正轨,并一路迅猛发展。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学校已稳坐诸暨初中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头把交椅。要求来我校读书的学生趋之若鹜,一 “座” 难求。学校应接不暇。最多时班额有70多人,在校学生数最多时达4000多人。

20世纪末,学校逐次搬入原诸暨师范校舍。从此,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更上一个档次。


浣江初中乘此机遇,借机而上,软硬件设施更上一层楼,在全绍兴市甚至浙江省内都小有名气。我们几代浣江人都在踏踏实实地在奋斗着、努力着、拼搏着,有目共睹。

如果说北庄畈校园时期(1992—2000)我见证了学校步入正轨,走向辉煌。那么原诸暨师范校园(现校区)区时期(1998至现在)我与许多浣江人都共同体会了再次出发时的另一种艰辛和从容。这一时期,我们探索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当私立学校异军突起,兄弟学校迎头赶上与我们齐头并进时,社会上议论纷纷,说什么现在浣江的教育质量还是xx学校好啦,现在浣江的风气不好啦等等。但我们始终认同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不浮夸,不急躁更不盲从。我们仍然一步一个脚印,踏歌而行。因为我们知道不是我们浣江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在下降,而是与兄弟学校的差距在缩小。但我们始终坚信我们浣江人是做得最好的。不管怎样,我们始终相信,我们浣江初中是整个诸暨初中教育中的“标杆”学校,起到领航的作用。事实证明,在社会上舆论四起的几年中,我们的中考各项数居仍然是名列前茅。我记得6年前的那届毕业生是诸暨实行阳光招生政策后的首届毕业生。中考前,社会上甚至我们学校中的部分老师都认为浣江这次中考肯定不会出好成绩,结果,那年的中考我们浣江仍然立于不败之地。成绩斐然。这就是我们的学校30年积淀下来的精神内涵:面对一切淡定从容。

长江后浪推前浪。想当初,我刚进浣江初中时还不满28岁,现在行将退休了。但我看到了更多的年轻教师正朝气蓬勃地为“浣江”奋斗着,让我再次看到了“浣江”的明天。祝福你,我们的大浣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