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科舉簡史

文/太史栩

古代高考,換言之,科舉。

在科舉尚未誕生以前,朝廷篩選、提拔人才的方式,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察舉制。

古往今來,許多能人將相都是舉孝廉入仕,比如曹操,再比如大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

陶侃家境貧寒。童年時,父親就亡故了。單親媽媽湛氏獨自撫養陶侃,她含辛茹苦,通過針線活兒賺錢養家。

陶侃長大成人以後,在潯陽縣擔任小吏。某回,有位舉孝廉而爲官的範逵,路過潯陽。當時,大雪乍落,天寒地凍,範逵一行人不得不尋當地人家避避風霜。他們扣響了陶家的柴扉,陶侃家徒四壁,拿什麼來款待?

熱情好客的湛氏淡然地對兒子陶侃說:“兒啊,你儘管邀客人暫且住下,媽媽自有法子。”湛氏回到屋內,剪下及腰長髮,換得雞黍和酒……她又把屋內無關緊要的柱子砍掉一兩根,作爲薪柴。末了,她把睡覺的席子割爲兩截,一截用作飼馬的草料。

範逵一行人酒足飯飽以後,察覺原委,不禁動容。範逵感慨萬千:“沒有此等賢母,何來陶侃這樣的兒子?”回到洛陽,範逵立刻向朝廷舉薦了陶侃,陶侃遂名播九州,逐步走上仕途。

第二階段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因爲中正官(手握對某一區域選賢任能的權力)多數由貴族擔任,而這些貴族大多隻青睞同樣出身豪門望族的人才,所以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晉代文豪左思,即締造成語“洛陽紙貴”的那位,寫過一首詩《詠史》: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蒼虯的勁松,雖高達百尺,但它生在澗底,竟被山頂的小樹給遮蔽了。由此類推,“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驚才絕豔者因爲苦出身不被重用,而某些庸碌之輩僅憑家世好就佔據高位。

或許是意識到九品中正制的不公,抑或是一顆求賢若渴之心的驅策,隋煬帝創立了科舉。

暴君隋煬帝起了愛才之心?歷史就是這麼無厘頭!

除了科舉,好大喜功的隋煬帝還下旨開鑿大運河。晚唐詩人皮日休曾寫道:盡道隋亡爲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隋煬帝搞的這項大工程,造福了後世無數人。倘若隋煬帝沒有在運河開鑿完畢後,佇立於豪華龍舟之上,雄視睥睨兩岸拉縴的勞苦民工,那他的功績堪比治水的大禹了。

仁主與暴君,有時也就一線之隔、一念之差。歷史不簡單吶!

當然,這是題外話。自隋朝創建科舉以來,朝廷選拔人才變得高效多了。因此,科舉也被譽爲“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無論哪朝哪代,人才都是高價值的。一朝的繁盛,要有明主的統御,而賢君也離不開能人將相的輔佐。有了科舉,皇帝們再也不擔心缺人才了。唐太宗就不由得感概:“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但科舉也不是盡善盡美的,由於當時反作弊手段缺失,致使出現了不少舞弊現象。

爲了禁止夾帶資料進場,朝廷會在考生進入試場前進行搜身。

爲了震懾考官,朝廷會對收受賄賂的考官處以極刑。

到了宋代,科舉越來越完善,有多道工序以確保公允。

第一道工序是糊名、彌封。糊名、彌封,相當於今天的試卷裝訂線,能防止考官目睹考生姓名。

你或許會問,倘若考官熟悉考生的字跡,怎麼破?這就催生了第二道工序:謄錄。由謄錄院把糊名、彌封過後的答卷,再抄一遍。因爲謄錄院常常使用飽蘸紅墨汁的毛筆,所以,謄錄好了的答卷也被稱作“硃卷”。

最後一道工序是核紅。“硃卷”會送達校對科,儘可能消除謄錯的情況。

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大大提升了科舉的公平性。

然而,科舉有些弊端卻是無法更改的。

無數讀書人爲了考取功名,窮經皓首。考場上屢見不鮮的滑稽一幕便是:已兩鬢蒼蒼的老者和恰同學少年的書生同堂競爭。有位詩人就調侃:“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

當時,中華大地上智商最高的那批人,不是鑽研科學技術,亦非探討經世致用,而是成天沉浸在四書五經中,如魯迅先生所寫,學堂裏盡是些搖頭晃腦、大聲誦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以及熟悉“回字四樣寫法”的迂腐儒生。這些儒生科舉及第以後,一部分是既有學問又懂治國的人才,另一部分卻是隻會死讀書的書呆子。

相比科舉而言,高考則合理許多。

有人或許會反駁,高考前所學的知識,大部分還不是沒啥實用價值?踏上社會時又用不到。

其實,從一年級到高三,不僅是在獲取知識,更是在培養興趣。

你問一個小學生“夢想”,ta大概率會回答“科學家”。但長大以後,ta大概率會把科學家的夢拋之腦後,然後去當教師、工程師、程序員、作家、藝人……爲什麼小學生的夢想會產生偏差?因爲小學生想當科學家,無非是因爲科學家的形象太偉岸,但等ta漸漸接觸科學以後,會發覺探索科學之路艱深不易,從而轉變夢想。

那些日後真的成爲科學家的,往往是在初高中接觸物理、化學等學科,然後產生濃厚興趣的那撥人。

就反調君熱愛的歷史來說,也是初中時讀歷史課本,從而對歷史萌發了濃厚興趣。反調君大學時讀的並非歷史專業,但不妨礙俺課餘閱讀歷史類書籍。反調君對歷史的興趣可能持續終生,而興趣的種子恰是在初中時埋下的。

總之,初高中的教育,往往提供多個興趣選項,讓你去試錯和篩選。

如果你對某門學科興趣缺缺,那就先努力通過高考這關。讀大學時對它淺嘗輒止甚至再不觸碰。但如果你對某門學科興趣濃烈,讀大學時就可以深入研究了,反正大學裏最不缺的就是時間。等你畢業時,運氣好的話,憑興趣恰飯也未可知。而人生中最大的樂趣,莫過於拿興趣當工作。


主要參考資料:紀錄片《科舉》 (導演、編劇:韓晶)

圖片來源:電視劇《蘇東坡》(導演:王文傑)。本文所使用的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聯繫我們刪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